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主营业务成本如何结转

每次到月底,财务朋友们最头疼的事情之一,估计就是成本结转了。一堆数字倒来倒去,很容易就搞混了。今天我们就聊聊主营业务成本到底是怎么结转的,尽量用大白话讲清楚。

先搞明白,什么是主营业务成本?

主营业务成本,说白了就是你公司卖出去的那些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,它们本身的成本是多少。比如你开个网店卖衣服,卖出去那件衣服的进货价,就是你的主营业务成本。要是你开个设计公司,设计师给客户画图,设计师的工资和项目开销,就是你的主营业务成本。

这个成本跟你公司的管理费用、销售费用不一样。办公室租金、行政人员工资,这些算管理费用。你打广告、给销售提成,这些算销售费用。主营业务成本是直接和你卖的东西挂钩的。

为什么要“结转”成本?

这事儿的核心,是为了算利润。你想想,你卖东西有个收入,叫“主营业务收入”。你得用这个收入,减去卖出去这些东西的成本,也就是“主营业务成本”,才能知道你这笔生意赚了多少钱,也就是毛利润。

平时,我们卖东西的时候,只记了收入,比如:

借:银行存款 / 应收账款

贷:主营业务收入

贷:应交税费 – 应交增值税(销项税额)

你看,这里只说了卖了多少钱,没说为了卖这些东西花了多少钱。库存商品还是安静地躺在“库存商品”这个资产科目里。

“结转”这个动作,就是在月底或者每次销售后,把已经卖掉的这部分商品的成本,从“库存商品”这个资产账户里搬到“主营业务成本”这个损益类账户里去。这样一来,收入和成本才能配对,你才能在利润表里看到真实的毛利。如果不结转,你的利润表上就只有收入没有成本,那利润就高得离谱,肯定是错的。

结转成本,具体怎么操作?

结转这事儿,说到底就是做一笔会计分录。这笔分录很简单,万年不变:

借:主营业务成本

贷:库存商品

关键问题是,借方和贷方的这个数字,到底是多少?这才是结转工作的难点。因为你不可能每次都记得清清楚楚,卖掉的这批货,当初进价到底是几块钱。特别是对于那些进货频繁、价格还老变来变去的公司。

所以,会计上就想出了几种方法来计算这个成本。

1. 个别计价法

这个方法最直接,也最准确。顾名思义,就是你卖的每一样东西,你都单独记下它的成本。 卖出去了,就按照这个单独的成本价去结转。

听起来很美好,对吧?但现实是,这方法只适用于那些价值高、数量少、能明确区分的商品。比如你卖汽车的,每辆车都有唯一的车架号,成本清清楚楚。或者你卖奢侈品、大型设备,也能用这个方法。

但你要是卖螺丝的、卖大米的,库存里成千上万个,长得都一样,你根本分不清哪个是哪个批次进的,成本是多少。这时候用个别计价法,能把会计累死。

举个例子:

你是一个汽车经销商。

这个月卖了一台A型号的车,销售价30万。这台车的进价是25万。

月底结转成本时,分录就是:

借:主营业务成本 250,000

贷:库存商品 – A型号汽车 250,000

逻辑简单,前提是你能精准地一对一追踪。

2. 先进先出法 (FIFO)

这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。它的核心思想很简单:假设最先买进来的商品,也最先被卖掉。 所以结转成本的时候,就按照最老的那批货的单价来计算。

这个方法比较符合大多数商品实际的流转情况,比如食品、日用品,商家肯定都想先把保质期靠前的卖掉。而且,它让期末的库存成本更接近市价,因为剩下没卖的,都是最近才进的货。

举个例子:

假设你卖苹果,情况是这样的:

月初库存:100斤,单价5元/斤

10号进货:200斤,单价6元/斤

20号进货:150斤,单价7元/斤

这个月你总共卖出去了350斤苹果。

按照先进先出的逻辑,这350斤的构成是:

首先是月初库存的100斤(单价5元)

然后是10号进货的200斤(单价6元)

最后是20号进货的50斤(单价7元)

那么,你要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就是:

(100斤 5元/斤) + (200斤 6元/斤) + (50斤 7元/斤) = 500 + 1200 + 350 = 2050元。

月底的会计分录就是:

借:主营业务成本 2,050

贷:库存商品 2,050

这种方法逻辑清晰,但如果进货批次特别多,计算起来也挺麻烦的。

3. 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

这个方法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首选,因为它简单粗暴,能有效减少工作量。

操作方法是,在月底的时候,把月初库存的所有商品和这个月所有进货的商品,把它们的总金额加起来,再除以总数量,得到一个“加权平均单价”。然后用这个单价,去乘以你这个月总共卖出去的数量,就算出了主营业务成本。

公式是这样的:

加权平均单价 = (月初库存金额 + 本月购入总金额) / (月初库存数量 + 本月购入总数量)

主营业务成本 = 本月销售总数量 加权平均单价

还是用上面卖苹果的例子:

月初库存:100斤,单价5元,金额500元

10号进货:200斤,单价6元,金额1200元

20号进货:150斤,单价7元,金额1050元

总金额 = 500 + 1200 + 1050 = 2750元

总数量 = 100 + 200 + 150 = 450斤

加权平均单价 = 2750元 / 450斤 ≈ 6.11元/斤

这个月卖了350斤,那么主营业务成本就是:

350斤 6.11元/斤 = 2138.5元

月底分录:

借:主营业务成本 2,138.5

贷:库存商品 2,138.5

你看,用这个方法,你不需要管那些批次,只要有总数就行,计算量大大减少。 缺点是,这个成本单价要到月底才能算出来,平时没法实时知道毛利情况。

结转的时间点

这又是一个实际操作中的问题。到底啥时候做上面那笔“借:主营业务成本,贷:库存商品”的分录呢?

主要有两种做法:

  1. 随销随结(永续盘存制):每卖一笔,就立刻结转一笔成本。 这种方式能让你随时看到每一笔交易的利润,系统也能实时反映库存数量和成本。这对管理很有帮助。但前提是,你得有个好用的进销存系统,能自动帮你完成这个计算和结转过程。不然,一笔一笔手动算,工作量太大了。

  2. 期末一次结转(实地盘存制):平时卖东西只记收入,不管成本。 到了月底,通过盘点仓库,确定还剩下多少货(期末库存),然后倒推出这个月到底卖了多少货。再用上面说的几种方法(比如加权平均法)计算出总的销售成本,一次性做一笔分录结转。这是很多手工记账或者系统化程度不高的公司常用的方法,因为它简单,月底集中处理一次就行。

服务业的成本结转有啥不一样?

前面讲的主要是卖商品的,那如果你是服务行业呢?比如咨询公司、软件开发公司。

服务业的成本构成不太一样,它没有“库存商品”,它的成本主要是人。一个项目的主要成本就是项目团队成员的工资、奖金、社保,以及为这个项目发生的差旅费、技术服务费等。

所以,服务业通常会设置“主营业务成本”下级科目,比如按项目来分:

  • 主营业务成本 – A项目
  • 主营业务成本 – B项目

当一个项目发生费用时,先通过“履约成本”或类似科目归集。比如发工资时,把A项目人员的工资计入“履约成本-A项目”。

等到这个项目完成,确认收入的时候,再把归集在“履约成本-A项目”里的所有费用,一次性结转到“主营业务成本-A项目”里去。

分录大概是这样:

借:主营业务成本 – A项目

贷:履约成本 – A项目

逻辑是一样的,都是为了让收入和成本在同一个会计期间内配对。

总的来说,主-营业务成本结转这事儿,核心就是“配比原则”。你什么时候确认了收入,就应该在同一时间,把为了获得这些收入而付出的成本也确认下来。至于用哪种方法计算成本,要看你公司的具体情况,是追求精准,还是追求效率。小公司用加权平均法最省事,管理精细化的大公司,可能会用更复杂的移动加权平均法或者在系统支持下用先进先出法。搞懂了背后的逻辑,操作起来就没那么玄乎了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主营业务成本如何结转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