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今天聊聊绝对购买力平价(Absolut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)。这玩意儿听着挺唬人,其实掰开了一看,特简单。它就是国际金融里一个最基础的理论,用来解释汇率是怎么决定的。考研经济学,尤其是宏观和国际金融部分,这个点是绕不开的。
说白了,绝对购买力平价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:在没有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,同样一个东西,在世界任何地方用同一种货币来衡量,价格应该是一样的。
这个理论的基础是“一价定律”(Law of One Price)。一价定律是说,一件一模一样的商品,比如同一型号的iPhone,在美国卖1000美元,在中国就不应该只卖3000人民币。为什么?因为如果汇率是1美元兑7人民币,那它在中国就应该卖7000人民币。如果它只卖3000,那就会有套利空间。
你想想,你可以从中国花3000块买一部iPhone,然后拿到美国去卖1000美元,换回7000人民币。这一来一回,不算机票钱,你就净赚4000。这种稳赚不赔的买卖,经济学上叫“套利”(Arbitrage)。只要有这种机会,就会有无数人去做,大家都在中国买iPhone,导致中国iPhone价格上涨;同时都在美国卖iPhone,导致美国iPhone价格下跌。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,直到两国价格差不多为止。这时候,套利空间就消失了。
绝对购买力平价,就是把一价定律从单个商品,推广到了“一篮子”商品和服务上。它比较的不是一部iPhone,而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(Price Level),通常用P来表示。
它的公式长这样:
E = P* / P
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公式。
* E:代表名义汇率。注意,这里的汇率表示方法很关键,考研特别喜欢在这儿挖坑。在主流的宏观经济学教材里,比如曼昆的,E通常表示的是“直接标价法”,也就是一单位外国货币能换多少本国货币。比如,E = 7,意思就是1美元可以换7人民币。
* P*:星号(*)在国际金融里通常代表外国。所以P*就是外国的价格水平。比如,美国一个标准篮子商品的价格是1000美元。
* P:就是本国的价格水平。比如,在中国,完全一样的一篮子商品,价格是7000人民币。
我们把数字带进去算一下: E = 1000美元 / 7000人民币。这个结果单位不对。所以公式应该是 E = P / P* 。咱们重新定义一下,如果E是直接标价法(人民币/美元),那么P就是中国物价水平,P*是美国物价水平。这样一来,E = 7000人民币 / 1000美元 = 7。这就对了。所以,你背公式的时候,一定要搞清楚教材里对汇率E的定义。是直接标价法还是间接标价法,这决定了P和P*谁在分子谁在分母。搞混了,计算题一分都没有。
最著名的例子就是《经济学人》杂志搞的“巨无霸指数”(Big Mac Index)。这个指数很有意思。因为它假设,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在全世界都是标准化的,配方、大小、质量都差不多。那它就可以被看作是那个“一篮子商品”的简化版。
比如,一个巨无霸在美国卖5美元,在中国卖25人民币。根据绝对购买力平价,理论上的汇率就应该是 E = P / P* = 25人民币 / 5美元 = 5。也就是说,理论上1美元应该等于5人民币。但如果当时市场上实际的汇率是7,那就说明,人民币的币值相对于购买力平价汇率来说,是被低估了。因为用更少的钱(5块)就能买到1美元在美国能买到的东西。
讲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,这个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好像和现实不太一样。没错,绝对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世界里,基本是不成立的。这也是考研的重点,经常会出简答题或者论述题,问你“为什么购买力平价在现实中会失效?”
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:
第一,存在贸易壁垒和交易成本。
理论假设商品可以自由流动,没有成本。但现实呢?国家之间有关税,有非关税壁垒(比如进口配额)。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商品价格。还有运输成本,你把一吨钢材从中国运到美国,运费是很贵的,这笔钱肯定要加到最终售价里。所以,即使出厂价一样,两国市场上的最终价格也不可能一样。
第二,存在大量不可贸易品(Non-tradable goods)。
这是最核心的一个原因。我们刚才说的iPhone、钢材,都属于可贸易品。但是,有很多商品和服务是没法进行国际贸易的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理发。你在北京理个发50块人民币,在纽约可能要50美元。你总不能为了省钱,打个飞的去北京理发再回来吧?不现实。还有住房、国内交通、餐饮服务等等,这些都属于不可贸易品。这些东西在一个国家整体物价水平(CPI篮子)里占了很大的比重。既然这些东西的价格没法通过国际贸易来拉平,那么两个国家整体的P和P*自然也就不可能符合那个简单的公式。
一般来说,发展中国家的不可贸易品(主要是劳动力服务)价格,要比发达国家便宜得多。这就是为什么你在东南亚旅游会觉得什么都便宜。这也导致发展中国家的货币,按照市场汇率计算,通常会被低估。
第三,市场结构不同,商品并非完全同质。
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,商品是完全一样的。但现实中,企业有定价权,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品牌偏好。比如,同样是汽车,丰田在日本和在美国的定价策略可能完全不同。而且,我们也很难说日本的丰田和美国的丰田是“完全一样”的商品,它们可能有细微的配置差异,有品牌形象的差异。这些都会导致一价定律失效。
那么,既然这个理论在现实中不成立,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这么大功夫去学它?
因为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基准。它告诉我们,在最理想、最纯粹的情况下,汇率应该由什么决定——由两国的购买力决定。虽然现实很复杂,但从长期来看,一个国家的货币汇率,总会围绕着它的购买力平价水平上下波动。当市场汇率偏离购买力平价太远的时候,就可能会产生调整的压力。所以,它对于判断一种货币是被高估还是低估,提供了一个长期的、理论上的锚。
在考研复习中,你需要掌握以下几点:
1. 理解核心逻辑:一价定律和套利行为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。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讲出来。
2. 记准公式:E = P / P*。关键是要搞清楚E、P、P*的定义,特别是E的标价方法。做题时先看清题目是如何定义汇率的。
3. 熟记失效的原因:交易成本、贸易壁垒、不可贸易品、市场结构差异。这几点是简答题的標準答案,必须背得滚瓜烂熟,并且能展开解释一两句。
4. 区分绝对PPP和相对PPP:我们今天讲的是绝对购买力平价,它比较的是价格水平。还有一个兄弟叫相对购买力平价(Relative PPP),它比较的是价格水平的变化率,也就是通货膨胀率。它的逻辑是,两国汇率的变化率,应该等于两国的通胀率之差。这个我们下次再说,但你现在心里要有根弦,别把两个搞混了。考题里经常会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考,让你辨析。
复习的时候,不要死记硬背。先去想那个最简单的套利故事,把逻辑想通了,公式自然就出来了。然后再去想,这个故事成立需要哪些条件?哦,需要没有运费、没有关税、东西可以随便运。现实中这些条件不满足,所以理论就失效了。这么一想,知识点就串起来了,变成了你自己的理解,而不是一堆零散的文字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