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记账,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放弃了。他们觉得是自己懒,或者没有找到那个“完美”的记账App。其实都不是。问题出在方法上,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。记账这事,核心不是记录,而是反馈。如果你的方法太复杂,或者让你有挫败感,那你肯定坚持不下去。
下面说的,都是我这么多年记账踩过的坑,以及最后总结出来的真正有用的要点。
第一,对自己诚实,别搞自我审查。
这是最重要的一点,也是最多人卡住的地方。我们记账时,会下意识地美化自己的消费。比如,你下午没忍住点了一杯三十块的奶茶,晚上记账时,你可能会想:“这钱花得真不值,要不就不记了”,或者干脆把它归到“餐饮”大类里,假装是吃饭花的。
这种心态是记账最大的敌人。记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账本看起来“漂亮”,或者证明你是一个多么自律的人。它的唯一目的,是真实地反映你的钱花在了哪里。只有数据是真实的,你后面的分析和调整才有意义。
我刚开始记账时也这样。有一阵子特别喜欢买各种电子产品,键盘、鼠标、耳机,很多都是冲动消费。记账时看到“电子产品”这个分类的数字蹭蹭往上涨,心里就特别虚,甚至会把买鼠标的钱记在“办公用品”里,自我安慰说这是工作需要。结果就是,我每个月都觉得自己没乱花钱,但钱就是存不下来。
直到有一次,我下决心把所有消费原封不动地记下来。那个月结束时,我发现光是买那些“以为自己需要”的电子配件,就花了两千多。那个数字摆在眼前,比任何理财文章都有冲击力。从那以后,我再买东西前,都会先问自己一句:“我是真的需要,还是只是想买?”
所以,记账的第一条铁律就是:不管这笔钱花得多“蠢”,多不理智,都要记下来。数字不会骗人,它只是告诉你事实。接受事实,是改变的第一步。
第二,分类要简单,甚至粗暴。
很多人一上来就追求完美。他们会把支出分成几十个类别:早餐、午餐、晚餐、零食、饮料、交通-地铁、交通-打车、交通-公交……还没记几天,自己就先被这些分类搞晕了。每次记账都要想半天,这笔钱到底该算哪个类别?太累了,最后就放弃了。
刚开始记账,分类越简单越好。我推荐一个“三明治”分类法,就三个大类:
1. 固定支出:每个月金额基本不变的。比如房租、房贷、车贷、保险。这些是你的生存成本。
2. 必要支出:不花不行,但金额会浮动的。比如吃饭、水电燃气、交通、通讯费。这些是你维持基本生活品质的开销。
3. 非必要支出:说白了,就是那些“想要”而不是“需要”的。比如买新衣服、下馆子、看电影、买游戏、喝奶茶。
为什么要这么分?因为这样能让你一眼就看出问题的核心。月底复盘时,你根本不需要关心早餐和午餐花了多少钱,你需要关心的是,那个“非必要支出”的数字占了你总收入的多大比例。
比如,你一个月收入一万,固定支出三千,必要支出两千,这五千是雷打不动的。剩下的五千,如果你发现“非必要支出”花了四千,只存下一千,那你就要好好看看这四千块是怎么花掉的。是吃饭应酬太多,还是购物太频繁?这样目标就很明确了。
等你养成了记账的习惯,并且对自己的消费模式有了基本了解后,可以再慢慢地在“非必要支出”里增加一些细分的类别,比如“餐饮-外食”、“购物-衣物”、“娱乐-游戏”,但前提是,这个过程不能让你感到痛苦。
第三,不要追求立刻记账,找个固定时间批量处理。
很多人以为,记账就得是花一笔钱,立刻拿出手机打开App记下来。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的。你正在排队结账,后面一堆人,你哪有时间去记账?这种想法会给你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,一旦有几次忘了记,就会产生“破罐子破摔”的念头。
我的方法是,把记录和处理分开。
先做记录。现在大部分人都是用手机支付,微信和支付宝的账单本身就是最好的记录。你根本不需要手动去记每一笔。如果是现金消费或者刷信用卡,拿了小票就随手塞进钱包的固定夹层,或者放在家里玄关的一个小盒子里。
然后是处理。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,比如周日晚上,拿出15到20分钟,集中处理这一周的账单。打开微信和支付宝的月度账单,对着你的记账软件或者表格,把数据一条一条录入进去。再看看那个小盒子里的小票,把现金消费也补上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,把记账变成一个有固定节奏的“仪式”。它不会打断你每天的生活,也不会因为偶尔的遗忘而让你前功尽弃。你只需要保证每周一次的这个“仪式”不被错过就行了。这比每天强迫自己记账要容易坚持得多。
第四,关注大头,忽略零头。
记账不是做审计,不需要做到每一分钱都对得上。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钻牛角尖。月底一对账,发现差了十几块钱,就翻来覆去地想是哪里没记上,找不到就特别难受,觉得这次记账“不完美”,失败了。
没必要。只要你的大额支出都记上了,比如房租、大件购物、聚餐,那总账差个几十块钱,根本不影响你对消费情况的判断。是多吃了一顿快餐,还是少买了一瓶水,对你的整体财务状况影响为零。
记住80/20法则。你80%的支出,通常是由20%的消费行为决定的。你要关注的是那几个导致你月光的大头,而不是纠结于那几块钱的零头。如果为了追求100%的精确,而导致你最终放弃了记账,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。
如果实在对不上账,又觉得难受,我教你个办法:在你的账本里建一个叫“糊涂账”的支出类别。月底差多少,就往这个类别里记一笔,然后就翻篇。
第五,记账之后必须复盘,否则等于白记。
这是最后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记账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,有价值的是你看着账单进行反思。
每个月结束后,花半小时坐下来,看着你的账单报告问自己几个问题:
1. 这个月,我“非必要支出”里花得最多的是哪一项?
2. 这笔钱花得值吗?它给我带来了相应的快乐或者价值吗?
3. 如果下个月我想多存500块钱,我可以从哪个“非必要支出”里省出来?
举个例子。你看到这个月打车花掉了800块。你就可以反思,是不是因为早上起得晚,所以只能打车上班?那下个月我能不能试着早起15分钟,去坐地铁?这样一个月可能就能省下好几百。
或者你发现,你花在外面吃饭的钱特别多,但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懒得做饭。那你就可以计划,下周我至少自己做三次晚饭。
你看,复盘的目的不是批评自己,而是找到可以优化的小地方。不需要给自己定一个“下个月不准乱花钱”的空泛目标。而是定一个“下个月打车次数减少一半”或者“每周自己做饭三次”这样具体、可执行的小目标。
通过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小调整,你的消费结构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健康。这才是记账的真正意义。它不是一个让你省钱的魔法,而是一个帮助你了解自己,然后做出更好决策的工具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