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直接说,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科目,它属于“所有者权益”类。
你可能会觉得奇怪,利润嘛,听起来像是收入,或者至少跟收入、成本这些损益类的科目关系更近,怎么就成了所有者权益了?
这事儿得这么看。“本年利润”不是一个常规的、用来记录日常交易的科目。你不会在买东西或者卖东西的时候直接用到它。它更像一个“汇总篮子”或者说是一个“中转站”。
你想想,一个会计年度里,公司有各种各样的收入(比如主营业务收入、其他业务收入),也有五花八门的费用(比如主营业务成本、管理费用、销售费用、财务费用)。这些科目,我们称之为“损益类科目”或者“临时性科目”。为什么叫临时性?因为它们只记录本年度发生的事情。到了年底,它们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,需要“清零”,好让下一年从零开始重新计算。
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科目就是这个清零过程中的关键角色。
在每个月末或者年末,会计要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,叫做“结转损益”。就是把所有收入和费用的余额,全都转到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篮子里。
这个过程分两步:
第一步:结转收入。
收入类科目,正常的余额方向是在贷方。比如你卖了100块钱的货,会计分录是:
借:银行存款 100
贷:主营业务收入 100
这个“主营业务收入”的贷方就多了100。
现在要把它结转到“本年利润”,就是要让“主营业务收入”这个科目变成零。怎么做?反向操作就行。
会计分录长这样:
借:主营业务收入
其他业务收入
(以及所有其他的收入类科目)
贷:本年利润
举个具体的例子。假设你这个月主营业务收入有10万,还有5000块的利息收入(计入财务费用-利息收入,为简化理解,我们假设是其他业务收入)。到了月底,结转的时候,分录就是:
借:主营业务收入 100,000
其他业务收入 5,000
贷:本年利润 105,000
做完这笔分录后,你再去看“主营业务收入”和“其他业务收入”这两个科目的余额,它们都变成零了。而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科目的贷方,多了105,000。这个贷方余额,就代表了你本期的总收入。
第二步:结转费用。
费用类科目,正常的余额方向是在借方。比如你花了2万块钱买原材料作为成本,分录大概是:
借:主营业务成本 20,000
贷:原材料 20,000
这个“主营业务成本”的借方就多了20,000。
同样,月底也要把所有费用科目清零,转到“本年利润”里。
会计分录是这样的:
借:本年利润
贷:主营业务成本
管理费用
销售费用
财务费用
所得税费用
(以及所有其他的费用、成本类科目)
继续用上面的例子。假设你这个月主营业务成本是6万,管理费用(工资、房租)是1万,销售费用(广告费)是5000,别忘了还有所得税费用,假设是3000。那么结转费用的分录就是:
借:本年利润 78,000
贷:主营业务成本 60,000
管理费用 10,000
销售费用 5,000
所得税费用 3,000
做完这笔分录,所有的费用科目余额也都变成零了。
现在,我们来看看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科目的最终状态。
它贷方有105,000(从收入转来的)。
它借方有78,000(从费用转来的)。
贷方减去借方,余额是 105,000 – 78,000 = 27,000,在贷方。
这个贷方余额27,000,就是你这个月实实在在赚到的净利润。如果最后余额在借方,那就说明亏损了。你看,这个科目是不是很像一个汇总计算器?它把所有收入加起来,再把所有费用减掉,得出一个最终结果。
到这里,就回答了为什么它属于所有者权益。因为利润,本质上是属于股东(所有者)的。公司赚了钱,所有者的权益就增加了。公司亏了钱,所有者的权益就减少了。所以,“本年利润”这个科目,它反映的是所有者权益在本年度的变动结果,自然就归到所有者权益大类里。它在资产负债表上,就是放在“所有者权益”那个部分。
但是故事还没完。
“本年利润”本身也是一个“临时工”。它只负责汇总计算当年的利润。会计年度一结束(比如12月31日),它也要被清零。
那它里面的余额去哪了呢?
它会被转到另一个更“永久”的所有者权益科目里,叫做“未分配利润”。
“未分配利润”就像一个公司的总钱袋子,存放着从公司成立以来,历年积攒下来的、还没有分给股东的利润。
所以,到了年末,还有最后一笔结转分录。
如果今年是盈利的(“本年利润”有贷方余额),分录是:
借:本年利润
贷:未分配利润
用我们上面的例子,假设这一整年的净利润就是27,000。那么在12月31日,就要做:
借:本年利润 27,000
贷:未分配利润 27,000
做完之后,“本年利润”科目的余额也变成零了。而“未分配利润”科目的贷方余额,增加了27,000。这表示公司今年的劳动成果,正式存入了历年的“利润总金库”里。
如果今年是亏损的(“本年利润”有借方余额),分录就反过来:
借:未分配利润
贷:本年利润
比如亏了10,000,分录就是:
借:未分配利润 10,000
贷:本年利润 10,000
这样做完,“本年利润”科目归零,而“未分配利润”因为要弥补今年的亏损,余额就减少了10,000。
所以,整个流程是这样的:
日常发生 -> 记入各种收入、费用科目 -> 月末/年末,收入、费用科目余额转入“本年利润” -> 年末,“本年利润”科目余额转入“未分配利润”。
这样一来,到了新的一年,所有的收入、费用科目,以及“本年利润”科目,全都是干干净净的零,可以重新开始记录新一年的经营情况。而“未分配利润”则忠实地记录了公司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家底。
这里有个常见的误区,很多人会把“本年利润”和“未分配利润”搞混。
简单区分就是:
“本年利润”只管今年,是过程,是流量。
“未分配利润”管的是从古至今的所有积累,是结果,是存量。
还有一点要注意,就是“所得税费用”这个科目。它也是费用,很多人在结转费用的时候会漏掉它,导致计算出来的“本年利润”是税前利润,这是不对的。“本年利润”反映的是净利润,是税后的利润,所以结转时一定要把“所得税费用”也转进去。
总结一下,“本年利润”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,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当期经营成果给所有者带来的权益增减。它是一个过渡性的、汇总性的科目,在会计期末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,先把所有损益类科目的成果汇总起来,然后把自己清零,将最终结果转入“未分配利润”,为下一个会计期间的核算做好准备。这个设计非常巧妙,保证了会计信息的期间性和连续性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