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描写书香沁人的诗词

聊聊“书香”这个词。

它很奇妙。新书有新书的味道,是油墨混着纸浆的气味,有点刺鼻,但代表着崭新和未知。旧书有旧书的味道,图书馆里靠窗那一排没人借的旧书,翻开来是时间和灰尘混合的味道,干燥、沉静,像个不说话的老人。这两种味道,我们都模糊地称之为“书香”。

但说实话,这只是字面上的香。古人诗词里写的“书香”,远不止是闻到的气味。它更像一种气场,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质。不是你喷了香水,而是你这个人,本身就“闻”起来很有文化。

说到这,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轼那句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。这句话太有名了,几乎成了读书人的精神座右铭。但我们得仔细琢磨一下,到底什么是“气自华”?“华”是华彩、光彩的意思。而那个“气”,不是空气的“气”,是中国哲学里常说的那个“气”,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、气质、风度。

所以苏轼想说的是,书读多了,知识和智慧会内化成你的一部分,改变你的气质。这种改变不是靠穿名牌衣服,也不是靠开好车。你看,有些人就算穿着普通,但一开口,一举手一投足,你就觉得他不一样,沉稳、通透、有底气。这就是“气自华”。书本里的道理和故事,像食物一样被你的精神消化了,最终变成了你独特的气场。这种“香”,是看不见摸不着,但能明确感受到的。

但是,光有内在的“气”还不够,书香还得有画面感。这就得提陆游了。

陆游是个读书狂人,而且他读书的场景特别有代入感。比如他写的“灯前细雨读书声”。你闭上眼想一下这个画面:深夜,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,屋子里很安静,只有一盏油灯,光线昏黄,而你正坐在灯下,听着雨声,读着书。

这个画面里,有视觉(昏黄的灯光),有听觉(细雨声和翻书声),有触觉(深夜的微凉)。这种环境本身,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。这种苦读的寂寞和专注,本身就是一种“香”。它不是享乐,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坚守。陆游还有一句,“读书之乐,乐于道路,乐于饮食,乐于音乐”。他把读书的快乐,和旅行、美食、音乐这些最直接的感官享受相提并论。说明在他心里,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,和物质享受是同等级别的,甚至更高。

这种沉浸在书本世界里的画面,就是一种动态的“书香”。它告诉你,书香不仅是读完书之后的气质升华,更是那个正在读书、全神贯注的过程。

然后我们再来看黄庭坚,他是苏轼的学生,但他把读书这件事说得更狠,也更直接。他说:“三日不读书,便觉语言无味,面目可憎。”

这句话听起来有点夸张,三天不读书,脸就变得讨厌了?其实他说的不是外貌,而是精神面貌。他说的是一种精神上的“饥饿感”。就像人三天不吃饭,会变得虚弱、暴躁。黄庭坚认为,三天不接触新的知识和思想,他的语言就会变得空洞乏味,说出来的话自己都觉得没意思。精神上贫瘠了,反映在脸上,就是一种呆滞、无趣的神态,连自己都讨厌自己。

你看,对他来说,读书不是消遣,是必需品,跟吃饭喝水一样,是维持精神活力的来源。这种把读书看作生命基本需求的态度,是一种极致的“书香”。它不再是风花雪月,而是一种生存状态。当一个人把求知当成一种本能,那他整个人散发出来的气息,自然是与众不同的。

前面说的苏轼、陆游、黄庭坚,他们谈论的读书,都带有一种精英式的、改变命运或者修身养性的严肃感。但还有一种书香,更纯粹,更自由。

这就得说到陶渊明了。他写过一篇《五柳先生传》,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: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。很多人把这句理解为读书不认真,囫囵吞枣。其实完全错了。

陶渊明那个时代,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做官,是为了理解经书里的微言大义,然后去考场上竞争。这是一个功利性的过程。但陶渊明说“不求甚解”,是他不在乎这些。他读书不是为了和别人辩论,也不是为了考试拿高分。他读书,纯粹是为了“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

意思是,只要读到某个地方,和自己的想法产生了共鸣,或者理解了作者的某个巧思,他就高兴得饭都忘了吃。他享受的是读书过程中,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和心领神会的快乐。他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,而不是知识的精确记忆。

这种读书态度,其实是“书香”的另一种境界。它剥离了所有的功利性,还原了阅读最本真的乐趣。这种“香”,是自由的、闲适的,是真正为自己而读的快乐。

聊到这,问题来了。现在我们很多人看的是电子书,用的是阅读器或者手机。别说旧书的灰尘味了,连油墨味都闻不到了。那我们这个时代的“书香”又是什么呢?

我觉得,“书香”这个词早就进化了。它一开始可能真的和纸张、墨水有关,但经过上千年的文化演变,它已经成了一个精神符号。

今天的书香,是你关掉手机上那些没完没了的短视频,给自己留出一个小时安静时间的那个动作。是你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,第一反应不是去网上搜一个简单的答案,而是愿意找一本相关的书,花几个晚上去啃,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。

它也是你在地铁里,周围人都低头刷着社交媒体,而你打开阅读器,沉浸在另一个时空里的那种专注。这种专注,会让你和周围的嘈杂隔离开来,形成一个安静的气场。这个气场,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“书香”。

所以,载体是什么,是纸还是屏幕,其实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你是否还保留着那种愿意坐下来,花时间,进行深度阅读的习惯。只要这个习惯还在,那种通过阅读带来的内心平静、思维清晰和气质沉淀就一定会在。

古人闻到的,是植物纤维和墨汁的味道。我们今天追求的,是通过文字抵达精神世界的“味道”。本质上,都是一回事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描写书香沁人的诗词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