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聊聊怎么评价一个老师。这件事听起来简单,但其实水很深。很多人脑子里的标准,基本就一条:升学率。学生考分高,就是好老师。考分不行,那肯定就是老师不行。这个逻辑太简单了,而且问题很大。
只看分数,老师会干什么?很简单,他们会变成应试教练。上课只讲考点,练习只做真题。学生呢?变成刷题机器。这么做分数可能会提高,但学生也废了。他们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兴趣,脑子里只有标准答案。以后遇到没标准答案的问题,就傻眼了。我见过一个朋友的小孩,物理考很高分,但你问他为什么天是蓝的,他答不上来,因为考试不考。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?显然不是。
还有一种评价方式,叫“学生评教”。让学生给老师打分。听起来很民主,对吧?但实际操作起来,很容易变成“水课”老师拿高分。一个老师,上课讲段子,不点名,考试划重点,让大家都轻松过。学生当然喜欢,评分自然高。但另一个老师,要求严格,作业多,逼着学生思考,可能反而得分不高。学生评教,最后可能评出的是“最受欢迎的老师”,而不是“最好的老师”。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公开课也是一个坑。很多学校搞公开课评比,用来判断老师的教学水平。但凡在学校待过的都知道,公开课就是一场表演。老师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准备,稿子背得滚瓜烂熟,学生也都是提前“培训”好的,知道什么时候举手,回答什么问题。整堂课看起来行云流水,学生积极互动。但这根本不是真实的课堂。真实的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,会有学生突然问一个奇怪的问题,会有学生走神。处理这些突发状况,才真正考验老师的水平。表演得再好,也说明不了什么。
所以,这些流行的评价标准,都有问题。那到底该看什么?我觉得有几个标准,比分数、比评教、比公开课重要得多。
第一个标准:看他能不能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。这是衡量一个老师水平最核心的指标。知识本身是复杂的,很多概念很抽象。一个平庸的老师,只会照着课本念。念完了,学生还是不懂。但一个好老师,他能用最简单的比喻,最生活化的例子,把一个复杂的概念给你讲透。我高中时有个化学老师,讲“化学键”这种抽象的东西,他不用课本上的定义。他说:“你们就把它想象成两个人谈恋爱,有的人手拉手,关系牢固,这是共价键;有的人就是图对方有钱,凑合过,这关系就不稳定,这是离子键。”这么一说,全班立刻就懂了。能做到这一点,说明这个老师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,内化成了自己的东西。
第二个标准:看他能不能点燃学生的兴趣。教知识只是第一步,让学生爱上这门知识,才是真正的教育。一个好老师,上完他的课,你会自己想去找相关的书看,想去了解更多。他不是在灌输,而是在你心里埋下一颗种子。我大学有个教世界史的老师,他讲课从来不按时间线讲。他会从一个很有趣的点切入。比如讲古罗马,他会先问:“你们知道罗马人是怎么洗澡的吗?”然后从澡堂文化讲到罗马的社会结构、工程技术。一节课下来,你对罗马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。你会发现,历史不是枯燥的年份和人名,而是活生生的人和故事。能做到这点的老师,他的影响力会持续很多年。
第三个标准:看他怎么对待那些“差生”。一个班里,总有成绩好的,也有成绩暂时落后的。怎么对待后进生,最能体现一个老师的品格和责任心。很多老师会把精力都放在那些尖子生身上,因为他们能出成绩,能给自己的履历添光。对于后进生,他们可能就放弃了,觉得是“朽木不可雕”。但真正的好老师不会这样。他会去花时间了解这个学生为什么学不好,是方法问题,还是家庭原因,还是心理障碍。然后他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帮助他。也许这个学生最后成绩还是上不去,但老师的这种不放弃的态度,本身就是一种教育。这种教育,比教会他解一道数学题重要得多。它教会了学生什么是尊重和责任。
第四个 “标准”:看老师自己是不是一个持续学习的人。教育这个行业,知识和方法都在不断更新。一个老师如果十年都用同一套教案,那他肯定落伍了。一个好的老师,自己首先得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。他会去读新的书,会去研究新的教学方法,甚至会去学一些和他教学无关的东西,来拓宽自己的视野。你看他的办公桌,除了教材,是不是还有别的书?你看他跟人聊天,是不是除了学生和成绩,还会聊点别的有意思的话题?一个自己对世界都丧失了好奇心的老师,怎么可能培养出对世界有好奇心的学生?
那么,问题来了。这些标准听起来都很好,但怎么去落实呢?总不能派个人天天蹲在教室里观察吧?
其实方法是有的。
第一,改变观察方式。不要去看那种彩排好的公开课。可以搞“随堂听课”,不提前通知,直接推门进去听。听的也不是一节完整的课,可能就听15分钟。这15分钟里,主要看三件事:课堂纪律怎么样(是死气沉沉还是积极投入),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怎么样(是单向灌输还是双向交流),学生听课的表情怎么样(是茫然、厌烦还是专注、兴奋)。这些细节,比一场完美的表演更能说明问题。
第二,改变和学生的谈话方式。别再发那种打分的调查问卷了。可以随机找几个班上的学生,不是尖子生,也不是最调皮的,就找最普通的那种。跟他们聊。不问“你喜不喜欢这个老师”,而是问一些具体的问题。比如,“你上完这门课,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”“当你遇到听不懂的问题时,老师通常会怎么做?”“老师在课上有没有讲过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的事?”从这些具体的回答里,你就能拼凑出一个老师真实的形象。
第三,看过程,而不仅仅是看结果。比如,可以看看老师的备课笔记,不是那种应付检查的工整教案,而是他自己写写画画的草稿。从这些草稿里,能看出他为了讲清楚一个知识点,到底花了多少心思,查了多少资料。还可以看看他批改的作业,是不是只有对错,还是会有一些鼓励性或者启发性的评语。这些过程中的细节,都是评价一个老师的重要依据。
说到底,评价一个老师,不能只用一把尺子。升学率固然重要,但它绝对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。一个好的评价体系,应该像一个多维度的雷达图,既要看教学能力,也要看教育品格;既要看学生成绩,也要看学生兴趣和长远发展。这很难,但这是唯一正确的方向。因为教育的目的,从来都不是培养考试机器,而是培养一个个活生生的人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