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初三数学解题方法

初三数学,很多人觉得难。其实不是。难的是你没找到门路。大部分人觉得数学是靠刷题,题海战术。刷题当然有用,但如果你只是机械地刷,不动脑子总结,那刷一万道题也只是原地踏步。今天我就跟你聊聊,怎么把题“做明白”,而不是简单地“做完”。

第一件事,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:翻译。

你拿到一道题,特别是那种题目描述很长的应用题或者几何题,第一步不是动笔算,而是“翻译”。什么叫翻译?就是把题目里的数学语言,转换成你自己能懂的大白话,把里面的条件一个个拆出来。

举个例子。题目说:“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,抛物线 y = ax² + bx + c 经过点 A(1, 0),对称轴为直线 x = -1。”

你不要一看就头大。你要把它翻译成几个独立的信息点:
1. 这是一个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。
2. 点 A(1, 0) 在这条抛物线上。翻译过来就是:当 x=1 的时候,y=0。所以 a(1)² + b(1) + c = 0,也就是 a + b + c = 0。你看,一个等式就出来了。
3. 对称轴是 x = -1。这个信息能翻译出两件事:首先,顶点横坐标是 -1。其次,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,A点 (1, 0) 关于对称轴 x = -1 的对称点也一定在抛物线上。这个对称点是 (-3, 0)。又一个等式就有了:a(-3)² + b(-3) + c = 0,也就是 9a – 3b + c = 0。

你看,一道复杂的题目,被你拆解成了几个清晰的已知条件。每个条件都对应着一个或几个等式、一个或几个几何性质。做翻译这个动作,能让你瞬间看清题目的本质,而不是被一堆文字和符号吓倒。这个过程能把一个大问题,分解成几个你可以处理的小问题。

接下来说说两大块:代数和几何。它们的解题思路有很大不同。

先说代数,主要是函数和方程。代数题的核心是“找等量关系”。你做的所有事情,都是为了列出那个关键的等式。应用题尤其如此。

比如一个经典的行程问题:甲乙两人分别从A、B两地同时出发,相向而行,甲的速度是v1,乙的速度是v2,两地相距S,问多久相遇。

这里的等量关系是什么?就是甲走的路程 + 乙走的路程 = 总路程S。设相遇时间是t,那么等式就是 v1t + v2t = S。解这个方程,t就出来了。

所有复杂的代数题,本质都是在找这个“等量关系”。有时候它藏得很深,需要你用好几个步骤才能找到。但你的目标始终应该是它。你每一步的推导,都应该问自己:“我这么做,是不是离那个等式更近了?”

再说几何。几何比代数要麻烦,因为它更考验你的观察力和空间想象力。几何题的思路,我总结为两个词:“倒推”和“模型”。

什么叫“倒推”?就是从结论往前想。比如一道证明题,要你证明 AB = CD。你就得在脑子里倒着放电影:
* 要证明两条线段相等,我有什么方法?
* 方法一:证明它们是同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。
* 方法二:证明它们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。
* 方法三:用等量代换,比如证明 AB = EF,同时证明 CD = EF。
* 好,假设我选择方法二。那我就要去找哪两个三角形可能全等。
* 找到了△ABE 和 △CDF,想证明它们全等,我需要什么条件?
* 是“边角边”?还是“角边角”?
* 我现在手里已经有哪些已知条件?还缺哪个?
* 我要证明的那个缺少的条件,又能从哪里来?是不是需要我再证明另外一对三角形全等,或者利用平行线的性质?

你看,这样一步步倒着推,解题的路径就清晰了。你不是在黑暗里乱撞,而是有一个明确的目标,然后去寻找通往目标的台阶。

什么又叫“模型”?初中几何有很多翻来覆去考的经典图形结构,这就是“模型”。比如“A字形”和“8字形”相似,“手拉手”模型全等,“一线三等角”模型,等等。

你平时做题的时候,不能做完对个答案就扔了。你要回头看,这道题用到了哪个模型。比如看到两条平行线,中间夹一个角,你就要立刻想到,是不是可以做辅助线,构造出内错角或者同位角相等的模型。看到一个直角三角形,斜边上还有个中线,你就要立刻反应过来,“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”这个模型可能要用。

把这些模型记在心里,形成条件反射。下次你看到类似的图形,就能比别人更快地找到解题的突破口。这比你多刷一百道没总结的题都有用。

最后说说压轴题。初三的压轴题,通常是几何和函数的结合体,比如一个动点问题。这种题看着吓人,其实就是纸老虎。对付它的方法是“化动为静”。

一个点在动,图形在变,但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。你要找的就是那个“不变量”,或者变量之间的“关系”。
处理动点问题的步骤是这样的:
1. 先看特殊位置。比如,点P从A运动到B,你先分析一下P在A点时是什么情况,在B点时是什么情况。把初始和终止状态搞清楚。
2. 在运动过程中,随便找一个一般位置,设运动时间为t。然后把所有变化的线段长度、点的坐标,都用含t的式子表示出来。比如,点P的速度是2cm/s,那t秒后它走过的路程就是2t。
3. 题目要求什么,你就用含t的式子去表达什么。比如题目问△APQ的面积S,你就把AP和AQ的长度用t表示出来,然后根据面积公式,S就成了一个关于t的函数。
4. 接下来,题目可能会问,当t为何值时,S最大?或者当t为何值时,△APQ是等腰三角形?这就转化成了一个我们熟悉的函数求最值问题,或者分类讨论的几何问题。

你看,一个复杂的动态问题,被你通过“设变量t”这个方法,转化成了一个静态的函数或方程问题。这就是“化动为静”的核心思想。

最后,还有一个很多人不屑于做,但极其重要的方法:检查。我说的检查,不是让你把整道题从头到尾再算一遍,那样既浪费时间,也容易重复同样的错误。

有效的检查方法有两种:
1. 代入检验。你解出来一个方程的根是 x=3。你别急着写下一步,把 x=3 代回你列的最初的那个方程里,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真的相等。这个动作只需要10秒钟,但可以避免你后面因为一个计算错误,浪费10分钟。
2. 逻辑检验。你算出来一个长度是-5,一个概率是1.2,一个人的年龄是200岁。这用脚指头想都知道是错的。在写下答案之前,花三秒钟想一想,这个答案符合常识吗?符合题目的限制条件吗?

养成这些习惯,不是一两天的事。你需要刻意练习。把每道题都当成一个项目来做:先“翻译”需求,然后根据类型(代数/几何)选择合适的工具(找等量关系/倒推和模型),遇到难题就用特殊方法(化动为静),最后还要做“质检”(检查)。

把你的错题本用起来。记错题,不是抄一遍题目和正确答案。而是要用你自己的话,在旁边写下三件事:
1. 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/哪个几何模型?
2. 我当时为什么错了?是概念不清?是看错了题目?还是计算失误?
3.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什么?第一步该干嘛,第二步该干嘛?

当你能把这三件事说清楚的时候,这道题才算真正搞懂了。坚持下去,你会发现数学的思路会越来越清晰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初三数学解题方法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