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小班生活常规培养目标和措施

刚开学那阵子,小班教室里简直就是一场灾难。这边一个孩子哭着找妈妈,那边两个孩子为抢一个玩具打了起来,地上全是乱七八糟的书包和水壶。老师们像陀螺一样,满场飞奔,处理完一件事情,马上又有新的状况发生。如果你经历过这个,你就会明白,给小班孩子建立生活常规,不是为了让他们变成机器人,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、可预测的环境。当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,自己需要做什么时,他们的焦虑感会大大降低,安全感就上来了。

这件事急不得,得一步一步来。下面我把小班一日生活里最重要的几个常规目标和具体怎么做,掰开揉碎了讲清楚。

首先是入园环节。
目标很简单:孩子能愉快地跟家长说再见,并且自己完成入园的几个基本动作。
具体措施:
1. 固定的流程是关键。 比如,每天的流程都是:在门口跟爸爸妈妈拥抱一下,说“再见”,然后自己走进教室,找到自己的柜子,把书包放进去,拿出小毛巾和水杯放到指定位置,然后换上室内鞋。这个顺序不能变。老师要在门口迎接,用微笑和热情的态度缓解孩子的分离焦虑。
2. 给每个动作配上“口诀”。 小孩子对有节奏的语言很敏感。你可以编一些简单的口诀,比如:“小书包,回自己家(指柜子);小水杯,排队站好;小毛巾,挂起来。”老师一边说,一边做示范。几天下来,孩子就记住了。
3. 允许一个“告别信物”。 有些孩子分离焦虑特别严重。可以允许他从家里带一个小玩具或者妈妈的一条小丝巾,告诉他:“想妈妈的时候就摸一摸它,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啦。”这东西能给孩子一些情感上的安慰。但是要提前跟家长沟通好,这个信物不能是那种会影响集体活动的、带声音或灯光的大玩具。

接着是喝水和上厕所。
目标:学会自己喝水,有如厕需求时会主动告诉老师,并且便后知道要洗手。
具体措施:
1. 喝水要定时,也要随时。 除了集体安排的喝水时间,老师要反复告诉孩子:“渴了的时候,可以自己去拿杯子喝水。”为了防止他们忘记,可以在活动间隙提醒:“有谁的小嘴巴渴了?可以去喝点水再回来玩。”把水杯放在孩子能自己拿到的固定地方,让他们一看就知道去哪儿找。
2. 上厕所的信号要明确。 很多小班孩子还不会很清楚地表达“我要小便”或“我要大便”。他们可能会夹紧双腿、原地打转或者摸裤子。老师要学会观察这些身体语言,主动问:“宝宝是不是想上厕所了?”同时,也要教他们简单的表达方式,哪怕只是说“厕所”两个字也行。对于刚入园的孩子,可以安排集体入厕的时间,比如饭前、睡前,帮助他们形成习惯。
3. 洗手流程图比说教管用。 在洗手池旁边贴上洗手的步骤图:卷袖子、湿润手、抹肥皂、搓手心手背、冲干净、用毛巾擦干。每一步都用简单的图画表示。老师带着孩子们念“洗手歌”:“卷卷袖,冲冲水,搓搓泡,冲干净,擦擦干。”把枯燥的指令变成游戏,他们会更乐意做。

然后是吃饭这个大头。
目标:能自己坐好吃饭,尝试用勺子,不玩食物,饭后能把自己的餐具送到指定地方。
具体措施:
1. 饭前准备要有仪式感。 饭前五分钟,可以停止比较激烈的游戏,让孩子们安静下来,听个小故事或者唱首安静的歌。然后去洗手,自己拿小椅子坐到餐桌前。这个过程能帮助他们平复心情,为吃饭做好准备。
2. 关注过程,而不是吃了多少。 对小班孩子来说,“好好吃饭”比“吃完饭”更重要。老师要多鼓励那些自己动手吃的孩子,哪怕他吃得满脸满桌都是。可以说:“哇,你今天自己用勺子吃了好多口,真棒!”而不是盯着那个饭量小的孩子说:“你怎么才吃这么点?”压力会让孩子更讨厌吃饭。
3. 老师是最好的榜样。 老师自己也要坐下来,和孩子们一起吃饭,并且表现出食物很好吃的样子。你不能一边催孩子快点吃,自己却在旁边玩手机或者聊天。你的行为,孩子都看在眼里。
4. 餐后收拾是常规的一部分。 吃完饭后,教孩子自己把碗和勺子放到指定的收集桶里,然后用小毛巾擦擦嘴和手。这让他们明白,吃饭这件事,从头到尾都是需要自己负责的。

午睡环节也同样重要。
目标:能安静地找到自己的床铺,自己尝试脱衣服和鞋子,安静入睡。
具体措施:
1. 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。 午睡前,拉上窗帘,让光线暗下来。播放一些轻柔的催眠曲。老师用温柔、缓慢的语调说话。整个环境都在告诉孩子:“现在是睡觉时间了。”
2. 分解脱衣服的动作。 对三岁的孩子来说,自己脱衣服很难。老师可以把动作分解:“先伸出一个小胳膊,再伸出另一个小胳膊……”一边说一边示范,或者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孩子。重点是鼓励他们“自己尝试”。能自己脱一只鞋,就是巨大的进步。
3. 允许孩子有不同的入睡速度。 有的孩子躺下就着,有的需要酝酿半天。老师可以轻轻拍拍那些睡不着的孩子,或者坐在他旁边。但要明确规则:可以不睡,但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别人。这是底线。

最后是收拾玩具和离园。
目标:活动结束后,知道要把玩具送回原处。离园时,自己整理好个人物品,跟老师和同伴告别。
具体措施:
1. 给玩具“贴照片”。 在放玩具的架子上,贴上玩具的照片。这样孩子在收拾的时候,就能很清楚地知道积木该放哪个筐,绘本该放哪个架子。这叫“视觉化提示”,比老师喊一百遍“把积木放好”还有用。
2. 把收拾变成一个竞赛游戏。 比如,播放一首“收玩具”的歌,告诉孩子们:“我们比赛看谁在这首歌唱完之前,把玩具送回家。”孩子都喜欢比赛,这样他们就不会觉得收拾是个苦差事。
3. 离园前的整理时间。 在家长来接之前,留出十分钟,让孩子检查自己的书包,看看水杯、毛巾是不是都装好了。这也是培养他们责任感的一部分。
4. 告别仪式不能少。 离园时,老师要跟每个孩子说再见,可以抱一抱或者击个掌。同时鼓励孩子也跟还在教室里的小朋友说“再见”。这不仅是礼貌,也是在为这一天的集体生活画上一个温暖的句号。

建立常规是一个漫长且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。最核心的原则就是“一致性”和“重复”。所有老师的标准必须统一,不能张老师要求饭前洗手,李老师就无所谓。而且这些规则需要每天、每周、每月不断地重复,直到内化成孩子的习惯。这个过程很累,但一旦常规建立起来,你会发现,教室里的哭声少了,孩子的笑声多了,老师的工作也变得有序和轻松了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小班生活常规培养目标和措施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