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涉密人员分为哪三类

很多人一听“涉密人员”,就觉得特神秘,好像电影里的特工。其实没那么复杂。根据国家保密法的规定,涉密人员主要就分成三类:核心、重要和一般。

这个分类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,它背后有一套很清晰的逻辑。简单说,就是“岗定人、人定密”,你的岗位决定了你能接触到什么等级的秘密,然后这个秘密等级再反过来定义你属于哪一类涉密人员。所以,不是说你在保密单位上班,你就是涉密人员,更不是所有涉密人员都一个样。

我们一个个来看。

第一类,核心涉密人员。

这级别最高,是金字塔尖上的人。他们能接触、制作和管理的,是“绝密”级的国家秘密。

什么是绝密级?就是一旦泄露,会让国家安全和利益受到“特别严重损害”的东西。你想想,什么东西能造成这种后果?比如,国家最高级别的决策部署、国防最尖端武器的核心设计图纸、关键情报部门的核心人员名单和行动方案。这些东西,一个字泄露出去都可能是灾难性的。

所以,能接触到这些信息的人,自然就是核心涉密人员。比如,负责制定国家重大战略的政策官员、某个尖端武器的总设计师、负责对外情报工作的关键负责人。这些人,可以说掌握着国家的命脉。

对他们的管理也是最严格的。背景审查要查个底朝天,不止是你自己,你的直系亲属、主要社会关系,全都要被了解得清清楚楚。日常工作中,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保密规定的框架内。想出国旅游?基本不可能,因私护照都是单位统一保管的。就算是去港澳台,也得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批。他们的办公室、电脑、手机,都有专门的保密措施。可以说,他们为了这份工作,牺牲了大量的个人自由。

第二类,重要涉密人员。

这一层的人,是保密工作的中坚力量,数量比核心人员多得多。他们负责处理的是“机密”级的国家秘密。

机密级,指的是泄露后会让国家安全和利益受到“严重损害”的信息。这个“严重损害”比“特别严重损害”低一个档次,但后果依然很可怕。比如,一个部门的国防科研计划、重要的经济数据和政策方案、某个军事行动的具体部署、国家领导人的安保方案等。

什么样的人是重要涉密人员?举几个例子。一个大型军工项目里的核心研发团队成员,他们可能不知道项目的全貌,但负责其中一个关键子系统。再比如,负责一个关键部门详细财务账目的主管,这些账目可能反映出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战略投入。还有,省级政府里负责起草某些重要政策文件的执笔人。

对他们的管理同样严格。出国也是受到严格限制的。我认识一个在某研究所工作的朋友,他就是重要涉密人员。他说,工作十几年,一次国都没出过,连去香港买东西都得提前好几个月申请,而且单位还会评估你这次出行的必要性,不是想去就能去的。他们平时工作用的内外网是物理隔离的,手机不能带进办公区,这都是基本操作。

而且,这些人离职后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等着他们,叫“脱密期”。根据他们接触秘密的等级,离职后的一到三年内,他们仍然要履行保密义务,行动也受限制。比如,这期间你想跳槽去外企,尤其是技术相关的,审查会非常严格,很可能不被批准。想出国定居,更是想都别想。这个脱密期,就是为了防止秘密随着人员流动而泄露。

第三类,一般涉密人员。

这是数量最多的一个群体,覆盖面也最广。他们能接触到的是“秘密”级的国家秘密。

秘密级,是三级里最低的一级,指泄露后会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“损害”的信息。虽然等级最低,但依然是国家秘密,受法律保护。比如,单位内部的某些会议纪要、尚未公开的普通文件、一般性工作的内部部署和总结。

这类人员就很多了。比如,保密单位里负责文件收发和档案管理的人员、参与涉密项目但只负责边缘工作的技术人员、涉密会议的普通记录员、或者负责涉密场所安保的警卫。他们接触到的信息虽然不是最核心的,但“蚁穴虽小,可溃千里之堤”,这些信息如果被大量、系统地收集,也可能拼凑出有价值的情报。

对一般涉密人员的管理,相对前两类要宽松一些,但保密纪律同样要遵守。最基本的要求是,不该说的不说,不该问的不问。涉密文件不能带回家,不能在非保密电脑上处理涉密信息,更不能在微信这种社交媒体上谈论任何工作内容。这个级别的人,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觉得“我这个不算什么秘密”,然后就在不经意间和家人朋友聊天时泄露了。但法律上,只要定了密级,泄露了就要负责任。

所以,这三类人员的划分,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。把最严格的资源和精力,用在管理风险最高的核心人员身上。同时,用普遍的保密纪律和教育,来规范数量最庞大的一般涉密人员。这是一个层层递进、重点突出的管理体系。

无论你属于哪一类,一旦被确定为涉密人员,就意味着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,更是一种身份和承诺。自由会受到限制,生活会多出许多条条框框,但这也是为了保护更重要的东西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涉密人员分为哪三类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