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学围棋,第一件事不是学怎么下,而是得听懂别人在聊什么。围棋圈子有自己的一套“黑话”,听不懂这些,你看棋盘都感觉隔着一层雾。咱们今天就把这些常用词掰开揉碎了讲讲。
先从最根本的说起:“气”。
每个棋子放在棋盘上,它周围紧挨着的空点,就叫“气”。比如你把一颗子放在棋盘正中间,它就有上、下、左、右四个紧挨着的空点,这颗子就有四口气。如果放在边上,就三口气。放在角上,就只有两口气。
“气”是棋子的命。当一个棋子或一片相连的棋子所有的气都被对方的棋子堵住,这片棋就死了,会被从棋盘上拿走。这个过程,就叫“吃子”或者“提子”。所以,围棋里你做的所有事,归根结底都和“气”有关。你要么在围住对方的棋,减少它的气;要么在扩展自己的棋,增加自己的气。
既然有“气”,就有死活问题。这就引出了两个词:“活棋”和“死棋”。
一片棋怎么才算“活棋”?标准很简单,就是对方无论如何也吃不掉你。怎么做到呢?要做“眼”。
“眼”是什么?就是在你围住的一片空地上,最少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的“眼位”。一个“眼位”就是一个独立的空点。比如你用自己的棋子围出了一块地,里面有两个独立的空格。对方想吃掉你这片棋,就得把这两个空格都填上。但围棋规则规定,不能在没有气的地方落子(除非落子后能立刻提掉对方的子)。当你有了两个独立的眼,对方在一个眼里落子,是没气的,属于“禁着点”,他下不了。所以,只要做出了两个或以上的“真眼”,你的这片棋就绝对安全了,就是“活棋”。反之,做不出两个眼,就是“死棋”,迟早会被提掉。
所以你看职业棋手下棋,很多时候不是在比谁吃得多,而是在处理一块棋的死活。一块大龙的生死,往往直接决定一盘棋的胜负。
为了做活或者吃掉对方,棋子之间就需要连接和切断。
“断”和“粘”就是一对反义词。“断”就是把对方连在一起的棋子从中间切开,让它们首尾不能相顾。被切断的棋子会变弱,气的数量也可能减少,更容易被攻击。“粘”或“接”就是把自己分开的棋子连起来,让它们变得更厚实,更不容易被攻击。
还有一个很形象的词叫“虎口”。就是你的三颗棋子形成一个“品”字形,中间那个空点就是虎口。这个形状很结实,因为如果对方敢往虎口里填子,你下一步就能立刻把它吃掉。这是一种很有效率的连接方式。
聊完了微观的战斗,我们把视角放大到整个棋盘,看看开局。
围棋开局叫“布局”。布局阶段,大家都在抢占有利位置。有句老话叫“金角银边草肚皮”。意思是说,棋盘上价值最高的是四个角,其次是四个边,最后才是中央。为什么?因为角上只需要两面就能围出空地,效率最高。边上需要三面,中央需要四面。所以开局大家都会先去“占角”。
棋盘上画了九个黑点,叫“星位”。离星位不远,坐标是(3,4)或(4S,3)的点,叫“小目”。在角上(3,3)位置落子,就叫“三三”。这些都是常见的开局落子点。
当一方占了角,另一方在角附近落子,准备对这个角展开攻防,这个行为叫“挂角”。挂角之后,双方会在局部走出一系列固定的下法,这些下法经过几百年的验证,被认为是双方都能接受的、公平的结果。这个固定的套路,就叫“定式”。
新手最喜欢背定式,觉得背会了就很厉害。我刚学棋时也这样,背了十几个定式,结果实战时人家稍微变一下,我就傻眼了。后来才明白,定式不是用来背的,是用来理解的。你要知道每一步棋为什么这么下,背后的逻辑是什么,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。
布局结束,棋盘上的子多了起来,就进入了中盘战斗。
这时候,棋盘上会出现两种东西:“实地”和“模样”。
“实地”就是你已经板上钉钉围好的地盘,是煮熟的鸭子,跑不了。数棋的时候,这些都是你的目数。
“模样”是指你通过棋子配置形成的一大片潜在地盘。它看起来很宏伟,但还不完全是你的,对方可以进来破坏。就像你画了一张蓝图,但房子还没盖好。
怎么对付对方的“模样”?有两种方法:“打入”和“削减”。
“打入”就是直接一个子跳到对方模样深处,像一把尖刀插进去,风险高,收益也高。如果打入的子在里面成功做活,那对方的模样就被破坏得差不多了。但如果死了,那对方的模样就变成了巨大的实地。
“削减”就温和一些,在对方模样边上落子,从外部压缩它的范围,不让它轻易变成实地。这种方法比较安全,但效果也慢一些。
中盘战斗里,还有几个必须知道的战术术语。
“征子”:也叫“扭羊头”。就是用一种连续叫吃的方式,把对方的棋子赶到棋盘边线。路径就像一条Z字形的楼梯。如果对方逃跑的路径上没有他自己的棋子接应,那他就会被一直赶到边线,最后被吃掉。反之,如果路径上有接应的子,这个征子就不成立了。那个接应的子,就叫“引征”。
“劫”:这是围棋规则里最复杂的一个。简单说,就是在一个位置上,双方可以反复提回对方的子,形成循环。为了避免无限循环下去,规则规定:当你提了一个“劫”之后,对方不能立刻提回来,他必须先在棋盘上别的地方走一步棋,然后才能回来提这个劫。对方在别处下的这步棋,就叫“劫材”。
这个规则让围棋变得极富变化。一个劫的胜负,可能关系到两条大龙的生死。双方会不断地寻找“劫材”,逼迫对方在别处应付,谁的劫材多,谁就能打赢这个劫。
“先手”和“后手”:这两个词贯穿围棋始终。“先手”指的是你下了一步棋后,对方必须跟着回应,否则他会亏损。这样一来,你就掌握了主动权,可以决定下一手棋下在棋盘的哪个地方。这步棋就叫“先手利”。“后手”就是你应了一手棋,然后轮到对方主动下棋了。
高手对局,争的就是这个“先手”。他们会用最小的代价,换取一个先手,然后去抢占全局最大的地方。
最后,说几个有点“玄学”但很常用的词。
“手筋”:指在局部战斗中,能发挥出棋子最大效率的、巧妙的下法。通常不是一眼能看出来的,但一旦下出来,局面会豁然开朗。比如一个巧妙的“断”,或者一个出人意料的“点”。
“味道”:这个词很日式,也很传神。指一块棋虽然现在看起来没问题,但留有一些潜在的弱点,以后可能会被对方利用。比如一个断点,虽然暂时断不了,但它就在那里,像个隐患。我们会说“这个形状味道不好”。高手下棋,会尽量下得“没有味道”,让自己的棋形干净利落,不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。
理解了这些术语,你再去看棋、聊棋,就会发现自己能跟上节奏了。围棋的魅力就在于,这些简单的词汇背后,是无数复杂的计算和逻辑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