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听到“五四运动”,脑子里就冒出1919年5月4号这一天。其实这么想,只说对了一小部分。把五四运动只看作一天,就像把一整部电影只看了一个高潮镜头,会错过很多关键的东西。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,而是一个过程,有前因,有发展,有高潮,也有结果。
我们得先把时间往前拨一点,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。中国当时是战胜国,听起来很不错对吧?大家都盼着能在战后的巴黎和会上,把之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抢走的权益要回来。这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当时全国上下的期望值都很高,觉得这次总算能扬眉吐气了。
结果呢?现实给了狠狠一巴掌。巴黎和会从1919年1月开到6月,但在4月底的时候,消息传回国内:列强们私下决定,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直接转让给日本。这消息就像一颗炸弹。明明是战胜国,待遇却跟战败国差不多,自己的领土权益,自己说了不算,还得被别人当成礼物送来送去。这种屈辱感,当时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受不了。
这就是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导火索。没有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,就没有5月4号那天学生们的总爆发。
然后时间就到了1919年5月4日,星期天。北京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学生,冲破了警察的阻拦,聚集到天安门前。他们打着各种横幅,喊着口号。最有名的那个口号是“外争国权,内惩国贼”。
这里的“国贼”指的不是什么抽象的人,而是三个具体的政府官员:曹汝霖、陆宗舆、章宗祥。这三个人当时被认为是亲日派,要为这次外交失败负主要责任。学生们的要求很明确,就是要把山东的权益争回来,并且要罢免这三个官员。
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,一路走到东交民巷的使馆区,想向各国公使抗议,但被拦住了。于是,群情激奋的学生们转头去了赵家楼胡同,那里是曹汝霖的家。他们冲进去,没找到曹汝霖,却碰到了正好在曹家的章宗祥。学生们愤怒之下,把章宗祥痛打了一顿,然后一把火烧了曹汝霖的房子。这就是著名的“火烧赵家楼”事件。
北洋政府的反应很直接,就是镇压。当天就逮捕了三十二名学生。
事情到这里远没有结束。5月4日只是个开始。政府的镇压非但没有把事情压下去,反而激起了全国更大的愤怒。北京的学生们第二天就开始总罢课,并且到处演讲,向市民们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。很快,天津、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广州,全国各地的学生都行动起来,罢课、游行,声援北京的学生。
运动的真正升级,发生在6月初。从6月3日开始,北洋政府进行了更大规模的逮捕,几天内抓了近千名学生。这下彻底点燃了整个社会的怒火。运动的中心也从北京转移到了上海。
从6月5日开始,上海的工人们行动了,他们发动了罢工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人政治罢工,意义重大。紧接着,上海的商人们也开始罢市。学生罢课、工人罢工、商人罢市,这就是著名的“三罢”斗争。一个原本由学生发起的爱国运动,迅速扩展成了一个有工人阶级、商人(民族资产阶级)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全国性群众运动。
这种全国性的压力,是北洋政府扛不住的。你想想,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都停摆了,这个政权还怎么运转?所以,政府很快就妥协了。
6月10日,政府被迫释放了所有被捕学生,并且把曹汝霖、陆宗舆、章宗祥三个人免职。这是运动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。
但还有一个最终目标没实现,那就是阻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。签字仪式定在6月28日。国内的抗议声浪一波接一波,给远在巴黎的中国代表团施加了巨大压力。最终,中国代表团拒绝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上签字。这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第一次敢于对列强说“不”。
所以,从狭义上讲,五四运动的时间线,是从1919年5月4日学生游行开始,到6月28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为止。这是一个多月的政治斗争过程。
但是,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拉远一点,还有一个广义的“五四时期”。这个时间跨度就更长了,通常指从1915年《新青年》杂志创刊开始,一直到1920年代初期。这个时期被称为“新文化运动”。
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?因为没有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的铺垫,就不会有五四运动在政治上的爆发。
从1915年开始,以陈独秀、胡适、鲁迅、李大钊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,就在《新青年》等杂志上发起了一场思想革命。他们提倡什么呢?核心就是“民主”和“科学”,也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“德先生”和“赛先生”。他们猛烈抨击旧的传统礼教和思想,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,主张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。
这场思想运动,唤醒了一大批年轻人。他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和世界,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在哪里。正是这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年轻学生,成了1919年5月4日走上街头的先锋队。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和行动力,正是因为脑子里装了新东西。
所以,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爱国政治运动,它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革新运动的集中体现。它把之前几年新文化运动积累的思想力量,一下子转化成了巨大的政治行动力,并反过来又推动了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。
总结一下这个时间线:
1. 思想准备期(约1915-1919): 新文化运动,提倡民主与科学,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。
2. 直接导火索(1919年4月底):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。
3. 爆发(1919年5月4日): 北京学生游行,火烧赵家楼。
4. 扩大升级(5月中旬至6月初): 运动从北京扩散到全国,从学生扩展到工人和商人,形成“三罢”斗争高潮。
5. 取得成果(1919年6月): 政府被迫释放学生、罢免官员,并最终拒绝在《凡尔赛和约》上签字。
搞清楚这个完整的时间脉络,你才能真正理解五四运动为什么那么重要。它不是一天的事,而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