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听起来好像挺复杂,又是“会计分录”又是“借贷”的,但说白了,就是公司花钱还债时,账上应该怎么记。这跟我们自己花钱还信用卡,然后在本子上记一笔是同一个道理,只不过公司的记账方法要更规范一些。
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,搞清楚了底层逻辑,以后不管碰到多复杂的情况,都能想明白。
一、最基本的情况:付钱给供应商
这是公司最常见的欠款,就是采购原材料、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欠下的钱,会计上管这个叫“应付账款”。
场景复现:
假设你的公司向甲供应商采购了一批价值10,000元的零件,当时没给钱,打了张欠条。这时候,你公司的账上就多了一笔负债,叫“应付账款-甲供应商”,金额是10,000元。
现在,到了该付款的日子,你从公司银行账户转了10,000元给甲供应商。
这笔操作在会计上要怎么记呢?
很简单,就两步:
-
你的负债减少了。 “应付账款”这个科目是负债类的,负债减少,记在“借方”。 所以,就有了:
- 借:应付账款 – 甲供应商 10,000元
-
你的钱也减少了。 钱是从银行账户出去的,所以“银行存款”这个资产就少了。资产减少,记在“贷方”。 于是,就有了:
- 贷:银行存款 10,000元
把这两步合在一起,就是一条完整的会计分录:
借:应付账款 10,000
贷:银行存款 10,000
这条分录的意思就是:公司的一笔10,000元的债务(应付账款)消失了,同时公司的资产(银行存款)也少了10,000元。你看,账是不是平了?这就是会计上最讲究的“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”。
二、稍微复杂点的情况:供应商给了现金折扣
有时候,供应商为了让你早点付钱,会给你一点甜头。比如,合同上写着,如果10天内付款,可以给你2%的折扣。
场景复现:
还是上面那个例子,10,000元的货款。供应商的付款条件是“2/10, n/30”,意思就是10天内付款打2%的折扣,最晚30天内必须付清。
你在第8天就付款了,这时候你实际需要支付的钱就不是10,000元了,而是:
10,000 – (10,000 2%) = 9,800元
你从银行转了9,800元出去,这笔账怎么记?
这里就多出来一个东西:那200元的折扣去哪了?这200块钱,相当于你公司“赚”到的,会计上一般记入“财务费用”这个科目。
所以,分录就变成了这样:
-
你的负债确实减少了10,000元。 不管你实际付了多少,这笔10,000元的债务是彻底结清了。所以,还是要减少全部的“应付账款”。
- 借:应付账款 10,000元
-
你的银行存款实际只减少了9,800元。
- 贷:银行存款 9,800元
-
差额的200元,是你的收益。 这笔钱减少了你的财务费用,所以记在“财务费用”的贷方(费用的减少记贷方)。
- 贷:财务费用 200元
合在一起,就是:
借:应付账款 10,000
贷:银行存款 9,800
贷:财务费用 200
你看,借方是10,000,贷方是9,800 + 200 = 10,000。账又平了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账目清晰地反映了你享受了现金折扣这个事实。
三、另一种常见欠款:偿还银行贷款
公司向银行借钱也是常事,这笔钱叫“短期借款”(一年内到期)或“长期借款”(一年以上到期)。 还银行的钱,不仅要还本金,还要付利息。
场景复现:
你的公司在年初向银行借了一笔100,000元的短期借款,年利率6%。现在,一年到期了,你需要连本带息一起还给银行。
本金是100,000元。
利息是 100,000 6% = 6,000元。
总共需要从银行账户支付 106,000元。
这笔账怎么记呢?分两部分来看:还本金和付利息。
-
还本金部分:
- 你的“短期借款”这笔负债减少了100,000元。负债减少记借方。
- 借:短期借款 100,000
- 你的“银行存款”这个资产减少了。资产减少记贷方。
- 贷:银行存款 100,000
-
付利息部分:
- 利息对于公司来说是一笔支出,属于“财务费用”。 费用增加记借方。
- 借:财务费用 6,000
- 你的“银行存款”又减少了。资产减少记贷方。
- 贷:银行存款 6,000
在实际操作中,通常会把这两笔操作合并成一笔分录,因为钱是一起付出去的:
借:短期借款 100,000
借:财务费用 6,000
贷:银行存款 106,000
这样,借方是 100,000 + 6,000 = 106,000,贷方也是106,000。账依然是平的。这笔分录清楚地告诉我们,公司偿还了10万的本金,并支付了6千的利息。
四、特殊情况:实在还不上的钱,或者不用还了
商业世界里,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。比如,某个供应商因为种种原因倒闭了,联系不上了,或者经过协商,对方免除了你的部分债务。
场景复现:
假设你公司还欠着乙供应商5,000元的货款,但这笔账已经挂了很久,对方公司已经注销,确实是找不着人了,这笔钱在法律意义上你已经不需要支付了。
这时候,这5,000元对你公司来说,就成了一笔“意外之财”。
账务处理如下:
-
你的“应付账款”负债减少了。
- 借:应付账款 – 乙供应商 5,000元
-
这笔钱没有实际支付出去,而是变成了你的收入。 但这不是你正常经营赚来的钱,所以不能记在“主营业务收入”里。它属于一种意外的利得,会计上通常记入“营业外收入”这个科目。 收入增加记贷方。
- 贷:营业外收入 5,000元
所以,分录就是:
借:应付账款 5,000
贷:营业外收入 5,000
这条分录的意思是,一笔5,000元的债务被核销了,同时公司增加了一笔5,000元的非经营性收益。
核心逻辑再梳理
说了这么多例子,其实核心逻辑就一条:搞清楚这笔付款业务影响了哪些账户,以及这些账户是怎么变化的(增加还是减少)。
- 支付欠款,必然会导致你的钱(资产)减少。 无论是“银行存款”还是“库存现金”,都是资产,资产减少记贷方。
- 支付欠款,也必然会导致你的债(负债)减少。 无论是“应付账款”还是“短期借款”,都是负债,负债减少记借方。
- 如果中间产生了利息、手续费等支出,这些就记入“财务费用”的借方。
- 如果中间享受了折扣,或者债务被免除,这些收益就记入“财务费用”或“营业外收入”的贷方。
只要抓住了“有借必有贷,借贷必相等”这个大原则,再复杂的付款业务,把它拆解开来,一步一步分析,最终都能做出一笔清晰、准确的会计分录。这不仅是记账的技术,更是理清公司资金流向的一种方式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