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想知道“扶不上墙的阿斗”这句俗语的下一句是什么。但事实上,这更像一个歇后语,重点就在于“扶不上墙的阿斗”本身,用来形容那些懦弱无能、无法被扶持成才的人。它并没有一个固定的、公认的下一句。不过,它经常和另一句意思相近的俗语“烂泥扶不上墙”连在一起使用,用来表达同样无可奈何的感受。
聊起“阿斗”,我们说的其实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,刘禅。 他的小名就叫阿斗。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,阿斗就是个庸才的代名词。 这种印象,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小说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。书里把他描绘成一个享乐主义者,即使有诸葛亮这样能力超群的“相父”辅佐,最后还是丢了江山。
最有名的一个故事,就是“乐不思蜀”。 故事发生在蜀国灭亡后,刘禅投降了魏国,被带到了都城洛阳。 魏国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为了试探他,特意设宴款待,还安排人表演蜀国的歌舞。 在场的蜀国旧臣们看到故国的歌舞,都忍不住伤心落泪,但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,嬉笑自若。 司马昭就问他:“还想念蜀国吗?”刘禅的回答是:“此间乐,不思蜀也。”意思就是,这里很快乐,我不想念蜀国了。 这句话让司马昭觉得他胸无大志,彻底对他放了心。 从此,“乐不思蜀”和“扶不起的阿斗”就成了他身上撕不掉的标签。
但是,历史上的刘禅真的就是这么一个没用的人吗?如果我们抛开小说的滤镜,去看看真实的历史记录,可能会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。
首先,刘禅的执政时间非常长。他从公元223年继位,到公元263年投降,在位时间长达41年,是三国时期所有君主里在位最久的一个。 在那个战乱频发、政权更迭迅速的年代,一个真正的傻子是不可能稳坐皇位这么久的。
在他执政的早期,他完全听从父亲刘备的遗嘱,将国家大事全权交给丞相诸葛亮处理,自己并不干预。 这种“无为而治”其实是一种大智慧。他清楚自己的能力和威望都不及诸葛亮,所以选择了充分信任和放权,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,保证了国家的稳定。 诸葛亮几次北伐,虽然刘禅内心可能并不完全赞同劳民伤财的战争,更倾向于休养生息,但他还是给予了全力的支持,维持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。
诸葛亮去世后,蜀汉并没有立刻崩溃。刘禅开始亲政,他提拔了蒋琬、费祎等人,延续了诸葛亮的治国方针,让蜀国又稳定地维持了三十年。 他还进行了一系列权力制衡的改革,比如废除了丞相制度,将权力分给几位重臣,避免了一人独大的局面,这显示了他其实具备相当的政治手腕。 在他统治下,蜀汉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,国内局势也相对平稳,不像魏国和吴国那样内乱频发。
那么,我们怎么理解他后来的投降和“乐不思蜀”的行为呢?
公元263年,魏国大将邓艾出奇兵绕过防线,直逼成都。 当时成都城内并非无兵可守,而且在外地的援军也正在赶来的路上。 但刘禅选择了开城投降。 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看来是懦弱,但换个角度想,这或许是最务实、最人道的选择。当时的蜀国国力衰弱,百姓饱受战争之苦,抵抗下去只会造成更多的伤亡。投降,虽然丢了江山,却保全了成都全城百姓的性命。
至于那句“此间乐,不思蜀”,更可能是一场高明的政治表演。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,他被安置在胜利者的眼皮底下,任何一丝对故国的怀念和复兴的野心,都可能为自己和追随他的旧臣们招来杀身之祸。 司马昭是什么人?一个连魏国皇帝都敢杀的权臣。 刘禅只有表现得胸无大志、毫无威胁,才能让司马昭彻底放心,从而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。 他成功了,他在洛阳被封为“安乐公”,安稳地度过了余生。
所以说,刘禅绝非《三国演义》里描绘的那个单纯的傻瓜。他更像一个懂得审时度势的现实主义者。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权,什么时候该亲政,也知道在什么时候该放弃抵抗以保全子民。他一生没有犯过大的战略错误,其治下的蜀国也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稳定。
我们今天还在用“扶不上墙的阿斗”来形容人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小说的艺术形象太深入人心了。故事需要一个“庸主”来衬托诸葛亮的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 但真实的刘禅,是一个复杂得多的历史人物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历史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有深度,一个简单的标签,很难概括一个人的全部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