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灭火器,就是那种红色的、上面标着ABC的干粉灭火器。它几乎能灭所有类型的火,所以到处都能看到。但它喷出来的东西到底是什么?又是怎么灭火的?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挺有意思的化学反应。
ABC干粉灭火器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铵,化学式是 (NH₄)H₂PO₄。这是一种白色的粉末,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。可一旦遇到高温,它就会开始分解,这个过程是灭火的关键。
第一步是吸热分解。火场温度很高,几百上千度。当磷酸二氢铵粉末接触到火焰或高温物体时,它会迅速吸收大量的热,然后分解成氨气(NH₃)和磷酸(H₃PO₄)。
这个过程的简化方程式是:
(NH₄)H₂PO₄(s) → NH₃(g) + H₃PO₄(l)
(s)代表固体,(g)代表气体,(l)代表液体。
这个反应有两个直接作用。首先,它吸收了大量的热量,这等于给火降温。火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:可燃物、助燃物(通常是氧气)和足够高的温度。这个反应直接拿走了“足够高的温度”这个条件中的一部分,让火势减弱。其次,分解产生的氨气(NH₃)是一种不可燃气体。它会迅速膨胀,稀释掉火源周围的氧气浓度。氧气少了,火自然就烧不旺了。这等于又破坏了“助燃物”这个条件。
但事情还没完。生成的磷酸(H₃PO₄)在高温下会进一步脱水,变成偏磷酸(HPO₃),然后聚合形成聚偏磷酸。
这个过程更复杂一些,但简单来说就是:
H₃PO₄ → H₂O + HPO₃
n(HPO₃) → (HPO₃)n
最后生成的这个聚偏磷酸才是真正的“大杀器”。它是一种黏稠的、玻璃状的物质。当它覆盖在燃烧物的表面时,会形成一个隔绝层。这个隔绝层有两个作用:一是把可燃物和氧气彻底隔开,让火烧不着东西。二是阻止可燃物因高温而产生的可燃蒸气跑出来。很多固体燃烧,其实是先被加热,释放出可燃蒸气,然后这些蒸气再燃烧。这个玻璃状的层把蒸气给闷回去了。
所以,ABC干粉灭火器的原理可以总结成四步:
1. 吸热降温:磷酸二氢铵分解吸收热量。
2. 稀释氧气:分解产生的氨气稀释了氧气。
3. 化学抑制:分解出的氨气还能中断燃烧的链式反应。燃烧过程中有很多活性的自由基(比如H·和OH·),是它们让燃烧反应持续下去的。氨气可以和这些自由基反应,让它们失去活性,从而打断燃烧链。
4. 覆盖隔绝:最后生成的聚偏磷酸形成覆盖层,隔绝氧气和可燃蒸气。
这就是为什么ABC干粉灭火器效果这么好,因为它同时从物理和化学两个层面去破坏燃烧的条件。缺点就是灭火后会留下一大堆黏糊糊的粉末,清理起来很麻烦,而且对电子设备有腐蚀性。
接下来说说二氧化碳(CO₂)灭火器。这种灭火器通常比较重,喷口有一个大喇叭。它主要用来扑救电器火灾和精密仪器火灾,因为灭完火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。
CO₂灭火器的原理主要是物理作用,化学反应在其中不是主角。它的罐子里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。当你按下开关时,液态二氧化碳冲出喷口,压力迅速降低,导致它迅速汽化和膨胀,同时还会形成一些干冰(固态CO₂)。
这个过程有两个核心作用:
1. 窒息:喷出的大量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不燃烧也不助燃的惰性气体。它会迅速取代火源周围的空气,把氧气浓度从正常的21%左右降低到15%以下。低于这个浓度,大部分物质就无法继续燃烧了。这就是窒息灭火。
2. 冷却:液态二氧化碳在汽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,这个过程叫做“吸热膨胀”。同时,一部分CO₂会变成零下78.5摄氏度的干冰,干冰接触到燃烧物时也会吸收热量。这种双重冷却效果能迅速降低燃烧物的温度,使其低于燃点。
所以,CO₂灭火器没有一个核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描述灭火过程。它的原理就是用物理方法强行拆散“燃烧铁三角”中的氧气和热量。它的好处是干净利落,不留痕迹。但缺点也很明显:它在高浓度下会导致人窒息,所以在密闭空间使用非常危险,必须先疏散人员。而且它的冷却效果主要集中在表面,对于一些能产生阴燃的固体火灾(A类火),可能会发生复燃。
然后是泡沫灭火器。这种灭火器在加油站或者存放易燃液体的地方比较常见。它喷出来的是大量的白色泡沫。
泡沫灭火器内部装的是泡沫灭火剂,通常是表面活性剂。它的灭火原理也是物理和化学结合的。当灭火器启动时,内部的灭火剂和水混合,并被吸入空气或惰性气体(如氮气),形成大量的泡沫。这些泡沫覆盖在燃烧的液体表面,比如汽油。
它的作用方程式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化学式来表达,但其作用机理很清晰:
1. 隔绝:泡沫层非常稳定,能有效地将燃烧的液体表面与空气中的氧气隔离开来。这是最主要的作用。
2. 冷却:泡沫中含有大量的水分。这些水分在蒸发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,从而降低燃烧液体的温度。
3. 遮断:泡沫层还能阻止易燃液体蒸发出来的可燃蒸气进入燃烧区域。
特别是有一种叫“水成膜泡沫”(AFFF)的灭火剂,它除了产生普通泡沫外,还能在油品表面析出一层非常薄的水膜。这层水膜的表面张力比油低,能迅速在油面上铺展开,强力阻止油蒸气的挥发。这个水膜的作用是化学层面的,因为它依赖于氟碳表面活性剂的特殊化学性质。
最后说一种特殊的,叫湿化学灭火器(Wet Chemical),也叫K类灭火器。这种灭火器是专门为厨房火灾设计的,特别是用来扑灭油锅里的火。
厨房油锅着火非常危险,你不能用水去浇,因为水比油重,会沉到锅底,然后迅速沸腾,把燃烧的油溅得到处都是,造成更大的火灾。也不能用普通的ABC干粉,虽然能扑灭火焰,但油温还是很高,很容易复燃。
K类灭火器里面装的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,通常是乙酸钾(CH₃COOK)或柠檬酸钾的水溶液。当这种液体喷到燃烧的油锅里时,会发生一个经典的化学反应——皂化反应。
皂化反应的通用方程式是:
脂肪(甘油三酯) + 强碱/弱酸盐 → 甘油 + 脂肪酸盐(肥皂)
具体到灭火器,就是:
食用油 + 乙酸钾溶液 → 肥皂 + 甘油 + 其他物质
这个反应很关键。它在燃烧的油的表面迅速生成一层厚厚的、像肥皂一样的泡沫层。这层泡沫的作用和泡沫灭火器类似,也是隔绝氧气。但更重要的是,皂化反应本身是一个吸热反应,它能吸收大量的热量,迅速降低油的温度,使其降到燃点以下。
所以,K类灭火器是双管齐下:
1. 化学反应:通过皂化反应,在油的表面生成一层肥皂泡沫,隔绝空气。
2. 物理冷却:皂化反应和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共同吸收热量,让油温迅速下降,从而防止复燃。
总结一下,不同灭火器背后是不同的科学原理。ABC干粉灭火器靠的是磷酸二氢铵分解后的一系列化学和物理作用。CO₂灭火器主要是物理上的窒息和冷却。泡沫灭火器是物理隔绝和冷却。而厨房专用的K类灭火器则利用了古老的皂化反应来解决棘手的油火问题。了解这些原理,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正确的灭火器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