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本书拿到手,翻开最前面的几页,或者翻到最后面,你可能会看到“序”或“跋”这两个字。它们就像一本书的“开场白”和“幕后花絮”,但很多人会把它们搞混,或者干脆跳过不看。其实,这俩东西挺有用的,能帮你更好地理解一本书。
我们先说说“序”。
序,也叫“序言”,有时候也叫“前言”或者“引言”。它放在一本书正文的前面。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电影开始前的导演解说,告诉你这部电影是怎么来的,看点是什么。序的主要作用就是介绍和引路。
具体来说,序会讲些什么呢?
第一种,也是最常见的,就是作者自己写的序,叫“自序”。在自序里,作者会聊聊自己为啥要写这本书。 比如,他可能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一件事,有感而发;也可能是研究某个问题很多年,想把心得分享出来。比如说,一个历史学家写了一本关于明朝海禁的书,他可能会在序里说,他发现很多人对这段历史有误解,所以他想通过这本书来澄清一些事实。这就像作者在跟你掏心窝子,告诉你他创作的动机和心路历程。
第二种,是请别人来写序,这叫“他序”。作者通常会请在相关领域有分量的人来写,比如前辈、专家或者好朋友。 这么做的目的,一方面是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来推荐这本书,让读者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。另一方面,写序的人也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,评价这本书的价值和特点,给读者一个专业的导读。比如,一本讲人工智能的新书,可能会请一位知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写序。这位科学家会在序里评价这本书的观点有多新颖,分析得有多深刻,帮助读者抓住核心内容。
还有一种序,是交代书的内容和体例。 这种序比较像一个“使用说明书”。作者会告诉你这本书大概分几个部分,每个部分讲什么,论述的逻辑是什么。特别是学术著作,常常有这样的序,帮助读者理清思路,知道该怎么读。
总的来说,序的功能就是在你读正文之前,给你一个预热,让你对这本书的背景、目的、价值和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。一个好的序,能勾起你的阅读兴趣,让你更快地进入状态。
接下来说说“跋”。
跋,也叫“后记”或“书后”。顾名思义,它放在一本书正文的后面。 如果说序是开场白,那跋就是散场后的彩蛋或者补充说明。它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内容,通常是作者写完书之后的一些感想和交代。
跋会写些什么内容呢?
第一,补充和修正。作者在写完正文之后,可能发现还有一些意犹未尽的话想说,或者有一些新的资料需要补充。 比如,一本关于某个历史事件的书出版后,作者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,他可能会在再版的时候写一篇跋,把这些新发现加进去,或者修正之前的一些观点。这体现了作者严谨治学的态度。
第二,记录写作过程和致谢。写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短则数月,长则数年。作者会在跋里回忆自己写作期间的甘苦,比如查资料有多困难,克服了哪些障碍。同时,他也会感谢那些帮助过他的人,比如提供资料的朋友、给予支持的家人、负责出版的编辑等等。 这部分内容很有人情味,能让你看到书本背后一个活生生的人。
第三,对书的内容进行总结或评价。有时候,跋也会对全书的核心思想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,或者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评价这本书的意义和局限。它不像序那样是引导性的,更像是一种回望和反思。
那么,序和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
最直观的区别就是位置。序在书的前面,跋在书的后面。这是一个硬性规定。
其次是写作时间。序通常是在书稿完成时写的,有时候甚至是在写作之前就有了初步构思。而跋一定是在全书完稿之后才写的,甚至可能是在书出版一段时间后,再版时才加上的。 这个时间差导致了两者视角的不同。序是向前看,是引导和介绍;跋是向后看,是回顾和补充。
再者,是核心功能不同。序的核心功能是“介绍”和“推荐”,目的是把读者“引进来”。 它要说清楚这本书是干嘛的,好在哪里,该怎么读。而跋的核心功能是“补充”和“说明”,目的是在读者读完之后,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或者作者的后续思考。 它不是必须的,但有了它,整本书会显得更完整。
举个例子,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最后有一篇《太史公自序》,这篇东西虽然叫“序”,但因为它放在全书的最后,内容又是总结创作缘由和全书体例,所以后世很多学者认为它其实兼具了“序”和“跋”的性质。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,但也能说明序和跋的功能有时候会有交叉。而更典型的例子,比如鲁迅先生就经常为自己的书写“自序”,也会给别人的书写“序”,同时他的很多文集后面也附有“后记”,这些都是非常清晰的范例。
所以,下次你再拿到一本书,别急着直接跳到正文。花几分钟读一读序,能帮你更快抓住重点。读完整本书,也别忘了看看有没有跋,那里可能藏着作者的真心话和一些有趣的故事。它们虽然不是正文,但却是理解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七点爱学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