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刘备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

我们聊起刘备、关羽、张飞,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可能就是“桃园三-结义”。这个故事太出名了,好像没这回事,这三个人就没法一起干事业一样。在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里,这可是开篇重头戏。 说的是天下大乱,黄巾军四起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位好汉在涿郡偶然相遇,觉得特别投缘,于是找了个开满桃花的园子,烧香拜把子,还发誓说:“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。” 这场面,光是想想就觉得热血沸腾。

但是,咱们得聊点实在的。这个故事,是《三国演义》这本小说里的情节。 小说嘛,你懂的,为了好看,总会加点料。要是去翻真正的历史书,比如陈寿写的《三国志》,你会发现里面根本没提“桃园三结义”这回事。 陈寿是蜀汉的旧臣,按理说,如果真有这么重要的事,他没理由不写下来。

那历史上,这三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?

史书上虽然没有结拜的记录,但明确写着他们三个人的关系“恩若兄弟”。 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里说,刘备在老家拉起队伍的时候,关羽和张飞就来投奔了。刘备当上平原相之后,任命他俩当别部司马,手下各有各的兵。但关键是后面那句:“寝则同床,恩若兄弟”。 这意思就是说,他们三个好到可以睡在一张床上,感情跟亲兄弟一样。在人多的大场合,关羽和张飞整天都站在刘备身边保护他,跟着他到处奔波,再危险也不怕。

你看,这关系还需要一个结拜仪式来证明吗?行动已经说明了一切。他们的感情,是在一场又一场的硬仗里打出来的,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颠沛流离中磨出来的。

而且,从一些细节也能看出来他们的关系不一般,但又确实是君臣有别。比如公元200年,刘备被曹操打败,关羽被俘。曹操对关羽很好,想留住他。曹操派张辽去探关羽的口风,关羽怎么说的?他说:“吾受刘将军厚恩,誓以共死,不可背之。” 注意这个称呼——“刘将军”。他没有叫“大哥”。如果真的结拜了,在那种情况下,说“我与刘备是结义兄弟,发过誓要同生共死”,不是更有说服力吗?但他没这么说,说明在他心里,刘备首先是他的主公和恩人,然后才是情同手足的伙伴。

还有一个旁证。曹操手下有个叫刘晔的谋士,在关羽死后,曹丕问大臣们刘备会不会为了关羽出兵攻打东吴,刘晔的回答是,刘备和关羽“义为君臣,恩犹父子”。 他用了“君臣”和“父子”来形容,唯独没提“兄弟”。这也说明,在当时人看来,他们三人的关系首先是君臣,其次才是深厚的个人情谊。

另外,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,“结义”这种事也不是随便就能办的。东汉末年很讲究门第出身。 刘备虽然当时穷得织席子卖草鞋,但他总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,汉景帝的玄孙。 这在当时是个很重要的身份标签。他的老师是卢植,同学是公孙瓒,都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。 再看关羽,史书记载他是“亡命奔涿郡”,也就是说因为犯了事儿从老家逃出来的。 张飞呢,家里有点产业,但也是个普通老百姓。 在那个讲究阶层和礼制的时代,身份差距这么大的三个人,要正式结拜为异姓兄弟,其实是不太符合当时社会规范的。

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角度,就是他们的年龄。按照《三国演义》的说法,刘备是大哥,关羽第二,张飞最小。但根据一些历史考证,关羽的出生年份可能比刘备还要早一到两年。 如果真是这样,那结拜的时候,大哥的位置应该是关羽的。 当然,年龄考证不一定百分百准确,但至少也提供了一个疑点。

所以,“桃园三结义”这个故事,更像是后来的文人为了塑造人物形象,强化“义”这个主题而创作出来的。 罗贯中写《三国演义》的时候,关于刘关张结义的故事在民间已经流传很久了。 他把这些故事加工提炼,放在小说的开头,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。这个故事太成功了,以至于几百年来,人们都把它当成真实发生过的事情。

但这并不影响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之间感情的真实性。他们的关系,可能比一个简单的结拜仪式要复杂,也更深刻。那是一种在乱世中,基于共同的理想和目标,互相扶持、彼此托付的信任。关羽败走麦城被杀,刘备不顾众人反对,倾全国之力去攻打东吴,最后兵败白帝城。张飞急着为二哥报仇,结果被手下害了。虽然从理性的角度看,刘备的决定有失偏颇,但也恰恰证明了这份感情在他心中的分量。

说到底,“桃-园三结义”是真是假,或许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三人之间那种“恩若兄弟”的情谊是真实存在的。 这种情谊,不需要一个仪式来定义,它贯穿了他们的一生,也成就了后世千古流传的佳话。我们之所以喜欢“桃园三结义”的故事,也是因为我们向往那种纯粹的、可以托付生死的友谊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刘备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