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研英语翻译里,咱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修辞。有些修辞第一眼看上去挺唬人的,感觉翻译不出来。但其实,只要把它们拆开揉碎了看,就会发现不过是“纸老虎”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其中一种——提喻(Synecdoche)。
说白了,提喻就是一种“指代”的艺术。作者不想平铺直叙,想让语言更精炼、更形象,于是就用一个词语去代替另一个跟它有“部分与整体”关系的词语。就这么简单,别想复杂了。
它主要就两种玩法:
第一种,也是最常见的一种,叫“以部分代整体”。就是用一个东西的一部分,来代表这个东西的全部。
举个最经典的例子:
All hands on deck!
这句话直译过来是“所有的手都到甲板上来”。听着就奇怪,手怎么自己跑过来?在船上,hands(手)其实就是指代 sailors(水手)。因为水手干活主要就靠一双手。所以,这句话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:“所有船员都到甲板上集合!” 你看,用一个“手”字,就把船员这个形象勾勒出来了,画面感很强。
再来一个生活化的例子:
He's asking for her hand in marriage.
他请求“她的手”在婚姻里?听着像个恐怖片。这里的 hand 明显不是指那只手本身,而是代表她这个人。所以,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:“他向她求婚。”
在考研文章里,你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句子:
We need to hire some more heads for this project.
我们需要为这个项目雇一些“头”?当然不是。heads 在这里指代的是 people(人),尤其是有头脑、能思考的人。所以,翻译成“我们需要为这个项目多招几个人手”或者“我们需要为这个项目再招聘一些人员”,就准确了。
这种用法的核心在于,所选的“部分”必须是那个“整体”最有代表性、最关键的特征。比如,船员的核心是干活的手,人的核心是思考的头脑。抓住了这个,提喻就好理解了。
第二种玩法,跟第一种正好相反,叫“以整体代部分”。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一些,但也会碰到。
比如:
The police were called to the scene.
警察被叫到现场。这里的 The police 指的是整个警察系统、这个机构。但实际上,不可能整个警察局的人都跑到一个犯罪现场去。它真正指代的是“几名警察”(some police officers)。我们中文里其实也这么说,比如“警察来了”,我们不会去纠结到底来了一个还是十个,就是指代执行任务的警员。
再看一个例子:
America has made a decision.
美国做出了一个决定。这里的 America(美国)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,实际上指代的是它的政府,甚至是总统本人。所以,翻译的时候,可以根据上下文处理成“美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决定”或者“美方做出了一个决定”,这样意思就更精确了。
搞清楚了这两种基本玩法,下一个问题就是,在考场上那么紧张,我怎么才能一眼认出它就是提喻,而不是一个我不认识的词组搭配?
其实有几个小技巧:
第一步:判断逻辑是否“不对劲”。
当你在阅读一个句子时,如果把一个词按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,发现整个句子逻辑不通顺,或者很别扭,那它很可能就用了修辞。比如前面说的 hire some more heads,雇佣“头颅”,这在现实世界里是不可能发生的,所以 heads 肯定有别的意思。这就是你发现提喻的第一个信号。
第二步:寻找“部分与整体”的关系。
当你觉得一个词“不对劲”之后,就去分析它和它可能代表的东西之间,是不是“部分与整体”的关系。
– wheels(轮子)是不是 car(车)的一部分?是。所以 I got new wheels 就是 “我买了辆新车”。
– the press(印刷机)是不是整个新闻业(journalism)的一部分(或者说核心工具)?是。所以 The press is critical of the new law 就是“新闻界对新法律持批评态度”。
– a roof over one's head(头顶的屋顶)是不是 a house(房子)的一部分?是。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“一个住所”。
第三步:结合上下文,大胆猜测,小心求证。
上下文是帮助你理解任何词汇和修辞的最好工具。一个提喻用法,不会孤零零地出现。它的前后文一定会提供线索,告诉你它到底在指代什么。比如,如果一篇文章一直在讨论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然后出现一句 We need more hands,那这里的 hands 几乎百分之百就是指 workers(工人)。
好了,最关键的部分来了:怎么翻译?
翻译提喻手法,千万别硬梆梆地直译。那样做,轻则让译文显得生硬、不自然,重则完全曲解原文的意思,导致扣分。
主要有三种处理方法:
方法一:意译法(说出它真正的意思)
这是最常用,也是最稳妥的方法。直接把提喻指代的对象翻译出来。
– 英文原文: There are too many mouths to feed.
– 错误直译: 有太多的嘴要喂。
– 正确意译: 要养活的人太多了。 (mouths 指代 people)
– 英文原文: The White House issued a statement.
– 错误直译: 白宫发表了一份声明。 (虽然中文里也这么说,但严格意义上,房子不会说话)
– 更精确的意译: 美国总统府发表了一份声明。/ 美国政府发表了一份声明。 (根据上下文判断)
在考研翻译中,用这种方法基本不会出错。因为它忠实于原文的内在含义,也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。
方法二:直译并保留比喻形象
有时候,提喻的表达在中文里也有类似的说法,或者直译过来之后,中文读者也能理解它的比喻含义。这种情况下,可以考虑保留原文的形象。
– 英文原文: He is a good hand at fixing computers.
– 翻译: 他是修理电脑的一把好手。
“一把好手”在中文里也是一个固定用法,意思和英文的 a good hand 完全对应,所以可以这么用。
但是,这种方法风险比较高。用不好,就变成了前面说的“错误直译”。所以,除非你对这个表达在中文里的对应说法非常有把握,否则还是老老实实用第一种方法。
方法三:转换法(用中文的习惯说法代替)
有些提喻表达的是一种概念,直接翻译或者意译都觉得差点意思。这时候,可以把它转换成一个符合中文语境的、意思相近的说法。
– 英文原文: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.
– 意译: 文字的力量比武力更强大。 (准确,但有点平淡)
– 转换翻译: 笔杆子胜过枪杆子。
这里的 pen(笔)代指文人、文化、思想,sword(剑)代指武力、军队。用“笔杆子”和“枪杆子”来对应,不仅意思准确,而且更有力量,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。
总结一下,在处理考研英语翻译中的提喻时,你的操作步骤应该是:
1. 识别:通过“逻辑不对劲”来发现它。
2. 分析:判断是“部分代整体”还是“整体代部分”。
3. 翻译:首选“意译法”,说出它背后的真正意思。在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,才考虑“直译保留形象”或“转换法”。
提喻没那么可怕。它就是作者想换个方式说话而已。你只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,看穿那个“部分”背后藏着的“整体”是什么,问题就解决了。多找几个例子练练手,下次在考场上再见到它,就不会发怵了。

七点爱学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