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私自利这个词,我们平时没少用。随便抓个人问问,十有八九会说,这不就是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吗?话是没错,但有点太笼统。字典上说,自私自利就是只图自己的私利,完全不顾及别人。 这当然是一种解释,而且是大家最熟悉的那种,通常带着贬义。 比如,排队的时候有人插队,我们就会骂他自私。或者,一个团队里,有人只想着自己的业绩,把难啃的骨头全丢给同事,这种人也会被贴上自私的标签。
但是,如果我们把这个词掰开揉碎了看,事情就变得复杂一些。心理学上有一种观点叫“心理利己主义”(psychological egoism),这个理论认为,人所有的行为,不管看起来多么高尚,骨子里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或欲望。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颠覆三观?按照这个说法,你花时间陪家人,是因为家庭的和谐让你感到幸福;你捐钱给慈善机构,可能是为了获得内心的满足感,或者是为了在社会上赢得一个好名声。就连那些舍己为人的英雄,心理利己主义者也会说,他们之所以那么做,是因为帮助别人能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,从而获得巨大的心理愉悦。 这个理论把所有行为的动机都归结为利己,听起来有点绝对,但也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。
当然,很多人不同意这种看法。毕竟,把妈妈对孩子的爱、朋友之间的仗义相助,全都解释成自私,情感上很难接受。而且在现实生活中,确实存在一些不计回报的付出。比如,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,很多人会下意识地伸出援手,那一刻脑子里根本没想过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。所以,心理利己主义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探讨,它帮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,但不能完全概括所有情况。
“健康的自私”和“不健康的自私”
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其实可以把自私分成两种:一种是“不健康的自私”,另一种是“健康的自私”。
不健康的自私,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,只顾自己,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。 这种自私的特点是缺乏同理心,总想着从别人身上捞好处,把自己的需求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。 比如,一个人为了赚钱,生产假冒伪劣产品,坑害消费者,这就是典型的不健康自私。这种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内心的匮乏和贪婪,他们无法从自身获得满足感,只能通过不断攫取外部资源来填补内心的空虚。
而“健康的自私”,这个概念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。它指的是一种正向的自我照顾和边界设定。 简单来说,就是你在关心别人的同时,也懂得关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,不轻易被别人的期待绑架。 举个例子,朋友请你帮忙,但你那天身体不舒服,或者已经有重要安排。懂得健康自私的人,会温和但坚定地拒绝,而不是为了维持关系而委屈自己。 这样做,不是不把朋友当回事,而是首先尊重自己的状态和需求。只有先照顾好自己,才有更健康、更持续的能力去关心和帮助别人。
一个总是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的人,短期内可能会被称赞为“无私”,但长期来看,这种关系是不平衡的,容易积压怨气,最终可能导致关系破裂。懂得健康自私的人,会保护自己的个人界限,这反而能提升人际关系的质量。
自利、利己和利他,到底什么关系?
说到自私,就绕不开“利己”和“利他”这两个词。 利己,就是对自己有利;利他,就是对别人有利。这两者听起来是完全对立的,但现实中它们的关系很微妙。
很多时候,利己和利他并不是“有你没我”的零和游戏。经济学之父亚当·斯密就有一个著名的观点:面包师、酿酒师和屠夫为我们提供食物,不是出于他们的仁慈,而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利益的考虑。 他们为了赚钱养家(利己),努力做出好的产品,客观上就满足了我们的需求(利他)。 这是一个典型的利己行为最终产生利他结果的例子。在现代社会,这种“开明的利己”(enlightened self-interest)非常普遍。 一个公司想要获得长远发展,就必须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,善待员工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。这些行为本质上是为了公司自身的利益,但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。
所以,一个行为是利己还是利他,不能只看动机,也要看结果。有些行为,动机是利己的,结果却对大家都有好处。也有些行为,动机可能是为了别人好,但因为方法不对,结果却损人不利己。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框架来分析:
1. 损人不利己: 这种行为既伤害了别人,对自己也没好处。比如,出于嫉妒去恶意造谣中伤同事,结果把公司名声搞坏了,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受影响。
2. 损人利己: 这就是最典型的不健康自私。比如前面提到的制假售假。
3. 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: 这是纯粹的利他行为,不求任何回报地帮助他人。
4. 利己利人: 这种行为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,也给别人带来了好处,是比较理想的状态。
我们为什么要弄清楚“自私自利”?
搞清楚这个词的真正含义,不是为了给自私的行为找借口。恰恰相反,是为了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和他人。
首先,能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该坚持的,什么是该摒弃的。坚持“健康的自私”,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,设定清晰的人际边界,能让我们活得更从容、更快乐。而对于那些损人利己的“不健康自私”,我们要保持警惕,无论是在自己身上发现苗头,还是在与人交往中遇到,都要明确地对它说“不”。
其次,理解了“利己”和“利他”的复杂关系后,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。不会简单地把所有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都打上“坏”的标签。我们会明白,在很多情况下,追求个人利益和创造社会价值是可以统一的。这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,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解决方案。
最后,承认人有自利的一面,是认识人性的第一步。 这不是什么可耻的事。关键在于,我们如何管理和引导这一面。是放任它变成损人利己的贪婪,还是把它引导向“利己利人”的健康轨道,这决定了我们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也决定了我们能构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。

七点爱学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