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朗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方面?

朗读不是简单地把字念出来,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再创造过程。 这件事听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做好并不容易。它需要技巧,更需要理解。下面聊聊朗读的一些基本要求,都是些实在的东西。

第一关:准确是基础中的基础

任何朗读,首先要做到正确无误。这就像盖房子,地基歪了,上面再漂亮也得塌。

  • 读准字音,不添字、不漏字:这是最基本的要求。 很多人因为方言或者习惯,会读错一些字音,特别是多音字。比如“重庆”的“重”,很多人会读成“zhòng”,但实际上应该读“chóng”。还有的人朗读时会不自觉地添加或者漏掉一些字,这会直接改变原文的意思。解决这个问题没什么捷径,就是多查字典,对自己不确定的发音反复练习。
  • 吐字清晰:每个字都要让听众听清楚。 我刚开始练习朗读的时候,就有个毛病,一句话的结尾几个字声音就变小,含含糊糊地就过去了。后来我发现,这是因为气息不足,说到后面没力气了。练习的方法很简单,就是放慢速度,刻意地把每个字都说完整、饱满。可以试试练习绕口令,对锻炼口部肌肉很有帮助。
  • 认清标点,停顿得当:标点符号是文字的呼吸系统。 句号、问号、感叹号的停顿时间要比逗号、分号长一些。段落之间的停顿要更长。 但是,也不能完全依赖标点。有时候为了表达特定的语气或者强调某个部分,可以在没有标点的地方做短暂的停顿,这叫“语法停顿”或“感情停顿”。 比如,“这事,我得好好想想。”在“这事”后面停一下,就更能突出思考的意味。

第二关:流畅是声音的旋律

如果说准确是骨架,那流畅就是血肉,让朗读变得生动起来。

  • 把握语速:朗读的速度不是一成不变的。 紧张、激动、愤怒的内容,语速要快一些;而悲伤、舒缓、庄重的内容,则需要放慢速度。 比如,读到战争场面,“战马嘶鸣,炮声隆隆”,速度自然要快,才能体现出紧张感。而读到描写月色的散文,“月光如水,静静地洒在地上”,速度就得慢下来,营造宁静的氛围。
  • 掌握节奏:节奏能让朗读产生音乐般的美感。 句子中的词语有轻有重,有高有低,形成一定的韵律。 这需要朗读者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,知道哪里是重点,哪里需要强调。比如,“我真的不想离开你”,把“真的”两个字加重,就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。 这种重音的运用完全是根据情感需要来的,没有固定的规则。

第三关:情感是朗读的灵魂

没有情感的朗读,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,是苍白无力的。朗读的最终目的,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,引发共鸣。

  • 理解作品是前提:在朗读之前,必须先读懂作品。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什么?他想表达什么?文章的感情基调是喜悦、悲伤还是激昂? 只有自己先被感动,才能通过声音去感动别人。我每次朗读一篇新文章前,都会先默读几遍,甚至会去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,直到我感觉自己和作者“认识”了,才开始出声朗读。
  • 确定基调:基调就是文章总的感情色彩。 比如鲁迅的《纪念刘和珍君》,基调是沉痛和悲愤的;而朱自清的《春》,基调则是喜悦和赞美。基调决定了你朗读时总体的态度和情绪。
  • 运用语调变化:语调就是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。 它和语气紧密结合,能细致地表达思想感情。 比如,表示疑问的句子,语调通常是上扬的;而表示肯定、坚决的句子,语调则会下降。 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,可以让声音充满表现力。
  • 情感要真挚自然:情感表达不是装出来的,而是发自内心的。 过分夸张、做作的朗读,反而会让人觉得不舒服。 感情要适度,与文章内容相符。 比如,朗读一篇平淡、写实的文章,就不需要用过于激昂的语气。

总的来说,朗读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,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,又要有对作品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能力。它不仅仅是一项技能,更是一种艺术表达。想提高朗读水平,没有捷径,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听、多读、多思考。每一次练习,都是一次与文字、与作者的深度对话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朗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方面?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