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聊聊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这句话。你可能听过,感觉挺有文化,但具体啥意思,怎么用在自己身上,可能就有点模糊了。这其实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句话,因为它把一个挺大的道理,说得特别具体,摸得着看得见。
这句话最早来自《诗经》,就是那本中国最古老的诗集。在《卫风·淇奥》这首诗里,它本来是用来夸一个君子的。 说这个大哥,品德学问都好,好到什么程度呢?就像一块璞玉,经过了“切、磋、琢、磨”这么多道工序,变得特别精致。
我们先拆开看这四个字,它们原本的意思非常实在,都是古代加工东西的动作。
“切”,指的是把骨头或兽角这类材料进行初步的分割加工。 想象一下,一个工匠拿到一根牛骨头,第一步肯定是先把它切开,去掉没用的部分,留下一块能用的材料。这是塑形的第一步,也是最基础的一步。
“磋”,是指对已经切开的骨头或象牙进行更细致的锉平或打磨。 “切”只是得到了一个大致的轮廓,但表面还很粗糙。这时候就要用锉刀之类的工具,把表面磨平整,让它变得光滑。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技巧。
“琢”,这个字大家可能更熟悉一点,说的是雕刻玉石。 玉石跟骨头、象牙又不一样,它更珍贵,质地也更硬。雕琢玉石,不仅要让它平整,还要根据它的纹理和形状,设计出精美的图案,一刀一刀刻出来。这不光是体力活,更是艺术创作。
“磨”,是最后的精加工,指把已经雕琢好的玉器或者石器进行抛光。 经过了前面几道工序,一个器物基本成型了,但还不够完美,表面可能还有细微的划痕。通过反复研磨抛光,才能让它最终呈现出温润的光泽。
所以你看,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这八个字,它不是随便说的漂亮话。它用四种完全不同但又循序渐进的工艺流程,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东西从原始材料变成精美器物的全过程。 这个过程是从粗到细,从内到外,一步比一步更考验功夫。
后来,人们就不只用它来形容器物了。孔子和他的学生子贡有过一次很经典的对话,把这句话的含义给升华了。子贡问孔子:“一个人穷,但是不拍马屁;有钱了,但是不骄傲自大。这样算不错了吧?”孔子说:“可以是可以,但还不够好。更好的境界是,穷,但是能乐在其中;有钱了,还特别懂得礼貌。”
子贡一听,马上就明白了,他引用了《诗经》里的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,说:“老师,您说的更高境界,是不是就是像这句诗里讲的一样,需要不断地打磨自己啊?”孔子一听就很高兴,夸子贡悟性高,能举一反三了。
从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开始,这句话就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:人的自我修养,无论是道德品行还是知识学问,都必须经历一个像加工玉石一样精益求精、永不停止的过程。 它不再仅仅是说一个结果,更强调的是那个持续不断、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。
具体来说,我们可以把这四个步骤对应到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。
“切”就像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初期阶段,是打基础的时候。这个阶段相当于给自己“定型”。比如你决定要学一门编程语言,或者开始一项新的运动。你需要做的就是把最核心、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好。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枯燥,甚至痛苦,因为你要把自己从一无所知的“原材料”状态,切割成一个有特定方向的“半成品”。你需要砍掉很多坏习惯,克服很多惰性,就像工匠切掉骨头上的废料一样。没有这一步,后面的一切都无从谈起。
“磋”可以理解为与人交流、互相学习的阶段。 当你有了一些基础之后,就不能再自己闷头干了。你需要找人“切磋”。这也是我们现在用“切磋”这个词最普遍的场景。 比如,你写了一段代码,可以找同事帮你看看,他可能会指出你没注意到的漏洞;你打球有了一点心得,就去找高手过招,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在哪里。这个过程就像用锉刀磨掉粗糙的表面,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就是那把锉刀,能帮你修正错误,让你的技能变得更扎实、更平滑。在《大学》里,就把“如切如磋”解释为“道学也”,意思是探讨研究学问。
“琢”则代表了更深层次的自我反省和精进。 当你通过交流和实践,修正了很多外部的、明显的问题之后,就需要向内求索。这就像雕琢玉器,你得仔细审视自己这块“材料”,了解自己的优点、缺点、潜力和局限,然后有针对性地去“雕刻”自己。这个过程非常个人化,别人帮不了太多。你需要自己琢磨,比如反复练习一个动作,直到形成肌肉记忆;或者深入思考一个理论,直到完全吃透它的底层逻辑。这要求极大的专注和毅力,因为你是在对自己进行精细的塑造,让自己的能力和品行,都呈现出独特而深刻的“纹理”。
“磨”是最后一步,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阶段。它是指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、优化和完善自己。 就像玉器最后的抛光,是为了让它在任何光线下都显得完美无瑕。在现实生活中,这意味着你要把所学所想,应用到各种复杂的实际情况中去。你可能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,每一次成功应对,每一次从失败中吸取教训,都是一次“研磨”。这个过程会让你的心性变得更沉稳,能力变得更可靠,为人处世更圆融,但又不失原则。最终,让你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温润、沉静、自信的光芒。
举个我自己的例子。我刚开始学写作的时候,就是典型的“切”的阶段。我强迫自己每天必须写500字,不管写得好不好,先完成再说。这就是把一块“顽石”硬生生切出个形状来。然后是“磋”,我把写的东西发给朋友看,也发到网上,听取各种反馈。有人说我逻辑不清晰,有人说我用词太啰嗦。这些批评和建议,就帮我把文章里很多粗糙的地方给锉平了。再后来就是“琢”,我开始研究那些好文章的结构、节奏和语言,然后对着自己的文章反复修改。一篇文章改上十几遍是常有的事,这个过程就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,不断雕琢细节。最后是“磨”,我现在还在这个阶段,并且觉得会一直持续下去。我不断地写,不断地面对新的主题和挑战,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实践和检验,让我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纯熟。
总的来说,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不仅仅是一个成语,它提供了一套非常完整且可操作的个人成长方法论。它告诉我们,任何有价值的成长,都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它必须经历从粗糙到精细,从外部修正到内部雕琢的完整过程,并且这个过程需要以一种近乎于手工艺人的严谨和耐心去对待。这就是它对我最大的启发。

七点爱学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