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曹真,绕不开一个问题:他到底是谁的儿子?
这事儿听起来简单,但其实是三国历史里一个挺有意思的悬案。有两种主流说法,一个来自正史,一个来自野史(或者说,是正史的补充材料),两种说法差别还挺大。
我们先说第一个,也是最“官方”的说法。
这个说法出自陈寿的《三国志·曹真传》。里面写得明明白白:“曹真字子丹,太祖族子也。” “太祖”就是曹操,“族子”就是同宗族的子侄辈。具体是谁的儿子呢?传记里接着说,曹真的父亲叫曹邵,是曹操的弟弟。曹邵当年为了帮曹操招兵买马,被豫州牧黄琬给杀了。曹操觉得曹邵死得可惜,也很可怜年幼的曹真,就把他收养了,让自己的老婆卞夫人亲自照顾,跟曹丕他们一起生活,待遇跟亲儿子没两样。
你看,这个说法很清晰。曹真是曹操的亲侄子,爹是曹邵。因为爹死得早,被伯父曹操收养。逻辑通顺,有理有据。作为官方正史,《三国志》的记载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手、最可信的资料。如果只有这个记载,那这事儿就没什么好聊的了。
但是,事情要是这么简单,今天就没得聊了。
问题出在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叫裴松之的史学家身上。他给《三国志》做注,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补充陈寿没写或者写得太简略的地方。在注释曹真传的时候,他引用了一本叫《魏略》的书,提供了第二种,也是更戏剧性的说法。
《魏略》是三国时期魏国人鱼豢写的,他离那个时代更近,记载了很多官方史书里看不到的细节。根据《魏略》的说法,曹真本来的姓是“秦”,不是“曹”。他的父亲叫秦Bonan(伯南),跟曹操是好朋友。当年曹操被董卓通缉,四处躲藏,有一次被袁术的部将追杀,情况很危急。秦Bonan正好碰上了,他急中生智,跟追兵说自己就是曹操,结果替曹操死了。
曹操逃过一劫,心里对这位替自己而死的朋友充满了感激和愧疚。后来他找到了秦Bonan的儿子,也就是小时候的曹真,二话不说就收为养子,让他改姓曹,视如己出。
好了,现在我们有两个版本了:
版本A(《三国志》):曹真是曹操亲侄子,爹是曹邵。
版本B(《魏略》注):曹真是曹操好友的儿子,本姓秦,爹是秦Bonan。
哪个更可信?这就要分析一下了。
支持版本A的人会说,《三国志》是官方史书,陈寿治学严谨,他能接触到曹魏的官方档案,没道理在这种核心人物的身世上犯错。而且,曹操家族内部收养子侄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所以,曹真是曹邵的儿子,这个说法最稳妥。
但支持版本B的人也有很强的理由。
第一,动机的强度不一样。如果曹真是亲侄子,曹操对他好是应该的,但曹真得到的待遇有点“超标”了。他不仅跟曹丕一起生活,曹操还亲自让他统领最精锐的“虎豹骑”。这支部队是什么概念?是曹操的贴身卫队,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宗亲里最信任的人,比如曹纯、曹休。后来曹丕临死前,托孤的四位大臣里,曹真排第一位,官至大将军,是曹魏军方的第一人。如果仅仅是侄子,这份恩宠虽然说得过去,但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。但如果曹真的爹是为了救曹操而死,那就不一样了。这份“救命之恩”加上“托孤之情”,曹操和曹丕对他倾其所有地培养和信任,就完全说得通了。这是一种带着巨大情感补偿的栽培。
第二,《魏略》的记载非常具体。它提到了曹真父亲的名字“秦Bonan”,还提到了具体的事件“为操所追,博南见急,遂称操,为所杀”。历史记载有个原则,细节越丰富,杜撰的可能性反而越低,因为每个细节都可能被证伪。相比之下,《三国志》里“曹邵为豫州牧黄琬所杀”这句话就显得有点笼统。
第三,为什么官方史书要“修改”曹真的身世?这个也很好解释。古代非常讲究宗法血缘。曹真后来成了曹魏的托孤重臣、宗室的代表人物。如果公开宣称这位执掌国家军政大权的大将军,其实是个外姓人,对于强调“家天下”的统治者来说,面子上不好看,也容易引起非议。所以,在修史的时候,把他“修正”为曹氏宗族的亲侄子,就名正言顺了。这种为了政治正确而“美化”历史的做法,在古代史书里太常见了。
而且,我们还能找到一些旁证。曹操收养别人的儿子不是孤例。比如秦朗,是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儿子,他妈杜夫人后来被曹操收了,秦朗也就成了曹操的养子,曹操也很喜欢他。还有何晏,大将军何进的孙子,他妈尹夫人后来也嫁给了曹操,何晏也被曹操收养。可见曹操对于收养故人之后,并且视如己出这件事,是有先例的。这让曹真“本姓秦”的说法,可信度又高了一些。
所以,我个人更倾向于《魏略》的说法:曹真本姓秦,是曹操的养子。
这个结论其实更有意思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复杂、也更有人情味的曹操。他不仅仅是一个冷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,也是一个重情重义、知恩图报的人。为了报答朋友的牺牲,他把朋友的遗孤当成亲生儿子一样抚养,并委以国家重任。
这也让曹真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了。他的一生都在为曹魏政权奋斗,鞠躬尽瘁。如果他真是秦氏之后,那么他的这份忠诚,就不仅仅是对一个政权的效忠,更是对曹家两代人(曹操、曹丕)知遇之恩和养育之恩的回报。他用自己的一生,偿还了曹操当年从他父亲那里欠下的人情。
说白了,曹真是谁的儿子,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,是因为他的身份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曹操、曹丕对他的态度,以及曹真本人行为的内在逻辑。一个亲侄子和一个恩人的儿子,这两种身份背后所承载的情感重量是完全不同的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