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国画,最直接的改变是让你静下来。现代生活太快了,我们习惯了即时反馈。发个消息,马上就想看到回复。但国画不一样,它逼着你慢下来。从最开始的准备工作说起,磨墨就是个静心的过程。你不能着急,得一圈一圈慢慢地磨。闻着淡淡的墨香,心里的杂念好像也跟着被磨掉了。然后是动笔,比如画一竿竹子,你要一节一节地画,画竹叶要一片一片地添。这个过程急不来,一急,笔下的线条就僵了,墨色也死了。坚持下来,你会发现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真的提高了,再去做别的事情,也更能沉得住气。
第二点,是观察力变得敏锐了。没学画画之前,你看一朵花,可能就是“哦,一朵花,挺好看”。学了之后,你会下意识地去分析它的结构。花瓣是怎么长的,有几层,边缘是光滑还是有缺口?叶子的筋脉走向是怎样的?光从哪个方向来,亮部和暗部在哪里?齐白石画的虾,每一只的动态都不一样,活灵活现,就是因为他真的把虾看透了。这种观察力会延伸到生活中。你会开始留意身边以前从没注意过的细节,比如路边一棵树的姿态,一片云的形状,一个杯子上的光影。整个世界在你眼里会变得更具体、更生动。
第三,它能帮你建立一套自己的审美体系。国画里有很多独特的审美原则,比如“留白”。一张画纸,不是画得越满越好。那些空白的地方,不是没东西,而是云、是水、是想象的空间。懂了留白,你再去看摄影作品、室内设计,甚至PPT排版,都会有新的理解。你知道了疏密、虚实、开合这些构图关系,就不再是人云亦云,而是能说出“我觉得这里太空了”或者“这个颜色搭配很舒服”,并且知道为什么。这种审美能力是跟着你一辈子的。
第四个好处,也是很实际的一个,就是缓解压力。这是一种主动的休息。你下班回家,刷手机是被动接收信息,大脑其实还在高速运转。而画画是主动的创造。当你的全部注意力都在笔尖和纸面上时,脑子里的杂事自然就清空了。毛笔是软的,它的触感和硬笔完全不同。笔锋在纸上运行,那种轻微的阻力感,本身就很治愈。而且水墨在宣纸上晕开的效果,总有不可预测性,这种小小的惊喜也能带来乐趣。
第五,锻炼手眼协调能力。这个对小孩子尤其重要,对成年人也很有好处。控制毛笔需要非常精细的手部肌肉运动。用多大的力,笔锋是正还是侧,含水量是多是少,都会直接影响画出来的效果。比如画一条长线,要做到粗细均匀、一气呵成,这需要手、眼、心的高度配合。时间长了,你会发现自己对身体的控制力更强了。
第六,它是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佳入口。每一幅国画背后,都沉淀着文化。你画山水,就会接触到“气韵生动”和“意境”。你画梅兰竹菊“四君子”,就会去了解它们各自象征的品格。竹子为什么代表气节?因为它中空外直。松树为什么象征坚韧?因为它不畏严寒。画里常常有题跋和印章,这又关联到书法和篆刻。通过一门绘画,你能把诗、书、画、印串联起来,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解会变得更立体,而不是停留在课本的几句介绍上。
第七点,是让你学会接受不完美。生宣纸有个特点,一笔下去,水墨立刻晕开,改不了,没有橡皮擦。画错了就是画错了。初学者经常会因为一笔画坏而毁掉整张画。但画多了你会明白,有时候那个“败笔”,换个角度看,或者在旁边添几笔,反而能变成一个有趣的效果。这其实是一种心态的训练。生活里也一样,很多事没有重来的机会。与其懊恼,不如想想怎么接纳这个结果,然后继续往前走。
第八,你会因此更亲近自然。国画的题材,大部分都来自自然界。山川、河流、花鸟、鱼虫。学画山水之后,你再去爬山,看到的就不只是一座山了。你会开始注意山石的纹理(皴法),树木的姿态,远处山峰的浓淡变化。你甚至会对着一片真实的竹林,琢磨古人是怎么用笔墨去表现它的。这种带有目的性的观察,会让你和自然建立起一种更深的连接。
第九,它给了你一种具体的创作和表达方式。我们心里总会有各种情绪,但不是所有情绪都能用语言说清楚。画画提供了一个出口。心里高兴,可以画一幅明媚的春花图。心情沉郁,可以画一幅雨打芭蕉。它给了你一种语言,一种不通过文字就能和世界沟通的方式。而且,这个创作过程是有形的。当一张白纸在你手下变成一幅完整的作品,那种成就感是很实在的。
最后一点,国画能成为一项陪伴终身的爱好。它对体力的要求不高,对场地的要求也很简单。一张桌子,几支笔,一瓶墨,一叠纸,就能玩一个下午。不像很多运动,到了一定年纪就玩不动了。只要你的手还能拿笔,你就可以一直画下去。而且它有足够的深度,值得你用一辈子去钻研。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乐趣和感悟。这是一种可以慢慢变老,并且越老越有味道的爱好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