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问题,其实问错了。
哈佛没有一个具体的分数线。不是说你考到SAT 1580分就一定能进,考到1540分就一定被刷掉。如果你抱着“考到多少分”这个想法去准备,从一开始思路就偏了。
咱们先看数据。这能让你有个大概概念,但千万别把这些数字当成录取的保证。根据哈佛自己公布的数据,被录取的新生里,SAT分数排在中间50%的人,分数范围大概是1490到1580(满分1600)。ACT的话,中间50%的范围是33到35(满分36)。
你看,就算是录取的学生,分数也有不小的差距。而且,每年都有SAT接近满分、GPA接近满分的学生被拒绝。同时,也有分数没那么顶尖,比如SAT 1400多分的学生被录取。
这是为什么?因为分数只是门票。它决定了招生官会不会认真看你的申请材料。如果你的分数太低,比如SAT低于1400分,除非你有极其特殊、能让整个招生委员会都为你惊叹的背景(比如奥运会金牌或者重大发明),否则你的申请材料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。
哈佛用一个叫做“学术指数”(Academic Index, AI)的东西来做初步筛选。这基本上就是把你高中GPA和标化考试成绩(SAT/ACT)换算成一个单一的分数。这个分数能快速地衡量你的学术水平。如果你的AI分数达到了某个门槛,你的申请才能进入下一轮,被招生官们仔细审阅。如果没达到,大概率就没戏了。
所以,一个比较实际的目标是:SAT考到1550分以上,或者ACT考到35分以上,再加上一个近乎完美的高中GPA。达到了这个标准,恭喜你,你拿到了一张入场券。但这不代表你能坐到观众席里,更不代表你能上场比赛。
真正的筛选,从你递交申请材料的那一刻才开始。他们看的是一个完整的人,这套系统叫“整体评估”(Holistic Review)。
咱们把它拆开来看,除了分数,哈佛到底在看什么。
第一,课外活动。
这可能是中国学生和家长误解最深的地方。很多人以为,活动列表越长越好,当的“主席”、“社长”越多越好。这是完全错误的。哈佛想看到的不是一个“全面发展”的“好学生”,他们要招的是一个“全面发展的班级”。这个班级里,有未来的科学家、未来的政治家、未来的艺术家、未来的创业者。
也就是说,他们要找的是在某个领域有“尖角”的人。英文里管这个叫“spike”。你不需要十项全能,每项都拿个80分。你需要在一两件事上做到极致,做到99分,甚至100分。
举个例子。一个学生参加了十个社团,每个社团都只是普通成员,这种经历在招生官眼里几乎没有价值。另一个学生,只专注于一件事,比如天体物理。他高中三年都在跟着大学教授做研究,观测数据,甚至在一篇学术论文里挂了名。哪怕他别的活动很少,后者被录取的概率也远大于前者。
你的活动要有深度,要能体现你的热情和领导力。这个领导力不是指当个“官”,而是指你真正发起了什么,改变了什么,影响了什么。你因为觉得学校食堂浪费严重,就自己组织了一个项目,通过数据分析和宣传,让食堂的食物浪费减少了30%。这件事,比你当“学生会主席”但什么实事都没干,要有力得多。
第二,申请文书(Essay)。
文书是你的机会,让你从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奖项里站出来,让招生官看到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。文书最忌讳的就是写成个人简历的扩写版,或者唱高调,说一些空洞的理想。
你要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。一个能体现你性格、思考方式和独特视角的故事。写你如何修好一台旧收音机,并从中感悟到物理和历史的连接,可能比写你如何赢得奥数金牌更动人。因为前者展示了你的好奇心、动手能力和跨学科思考的能力,而后者只是重复了你简历上已有的信息。
哈佛招生官每年要看成千上万份文书。他们早就对那些“爬山领悟人生道理”或者“去非洲支教感受人间疾苦”的故事感到麻木了。他们想看的是真实的、独特的、甚至是有点奇怪的你。你的文书要让他们在读完后,感觉像是刚刚和你聊了15分钟天,并且觉得“嘿,这小孩挺有意思的”。
第三,推荐信。
推荐信不是走形式。两封强有力的推荐信,作用巨大。什么是“强有力”?不是找那个名气最大、职位最高的老师给你写,而是要找最了解你的老师。
一封平庸的推荐信会说:“小明是我的学生,他上课认真听讲,成绩是A,是个好学生。”这种信基本等于废话。
一封强有力的推荐信会讲一个具体的故事:“小明在我的历史课上,曾经为了一个关于明朝海禁政策细节的问题,跟我讨论了整整一个下午。他甚至自己去查阅了我们课堂范围之外的史料,第二天还给我发了一封邮件,提出了他自己的、有理有据的见解。这种探究精神,在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里都很少见到。”
看到区别了吗?后者通过一个具体事例,展示了你的求知欲、学术热情和主动性。这才是招生官想看到的东西。所以,你要和你的推荐老师进行深入沟通,给他们提供足够多的素材,让他们能写出有血有肉的内容。
第四,面试。
哈佛的面试通常由校友来进行。面试的目的不是考试,而是看你是不是一个能正常、有趣地交流的人。校友面试官会把你评估的报告提交给招生委员会。他们想知道,和你聊天是不是一件愉快的事?你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有没有清晰的思考?你对未来有没有热情?
面试时,最重要的是真诚。不要去背诵准备好的稿子。放松地去聊天,像跟一个你尊敬的前辈交流一样。对你申请材料里写的每件事,都要能聊出细节和思考。如果你说你喜欢机器人,他可能会问你最近在关注哪个领域的机器人技术,你觉得它的技术瓶颈在哪里。你必须能聊得下去。
最后,还有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,我们姑且称之为“个人特质”。
哈佛想要的学生,不仅聪明,还得善良、有责任感、有领导潜质、有抗压能力。这些特质会从你整个申请材料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。比如,你是否在面对困难时选择放弃?你的活动是为了自己刷履历,还是真的想为社区做点贡献?你的文书读起来是自夸,还是谦逊而自信?
特别是对于国际学生,竞争更加残酷。因为名额有限,你不仅在和美国学生竞争,更是在和来自你自己国家最顶尖的学生竞争。你的“尖角”需要更突出,你的故事需要更动人,才能在几百个同样优秀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“哈佛大学要考多少分?”
正确的问法应该是:“除了近乎完美的分数,我还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才能让哈佛觉得非我不可?”
答案是:一个在某个领域有深度热情和杰出成就、能通过文字清晰地讲述自己独特故事、并且拥有善良、正直品格的人。
分数只是敲门砖。门打开后,里面是一个无比复杂的竞技场。你需要展现的,是分数永远无法衡量的一切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