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说跃人眼帘和惊叹不已的意思,这问题问的,有点像在问“爱是什么”,或者“宇宙的尽头在哪”。你当然可以查字典,字典会给你一套标准、工整、毫无感情的解释。但那不是真正的答案,不是吗?那只是文字对文字的翻译,不是感受对感受的共鸣。
对我来说,跃人眼帘,它不是一个温和的“看见”。它是一种带有侵略性的、甚至是暴力的视觉闯入。是你走在一条灰扑扑、千篇一律的街道上,周围是麻木的人群,每个人都低着头刷着手机,整个世界是一片单调的、流动的灰色。突然,就在那个瞬间,一抹色彩,一个形态,一个完全不属于这片灰色的东西,像一把淬了火的匕首,猛地扎进你的视网膜。
可能是一家小店橱窗里,一件饱和度高到失真的宝蓝色连衣裙,在沉闷的午后阳光下,它不只是在发光,它在燃烧。你的脚步会不由自主地停下,呼吸都好像被那抹蓝色吸走了。它不是慢慢地走进你的视野,它是“跳”进来的,带着不容置喙的强势。这就是跃人眼帘。
也可能是在拥挤的地铁里,你百无聊赖地扫视着一张张疲惫的脸。突然,你捕捉到一双眼睛。那双眼睛里没有疲惫,没有麻木,而是一种你从未见过的、近乎天真的澄澈,或者是一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、燃烧着野心的火焰。在那一瞬间,整个车厢的嘈杂、摇晃、闷热都消失了,世界简化成你和那双眼睛。它像一颗钉子,把你钉在原地。这,也是跃人眼帘。
它不一定非得是美的。有时,丑陋的东西,怪诞的东西,更能达到这种效果。城市废墟里,一丛开得肆无忌惮的野花;或者是在一个极其严肃的会议上,PPT上突然出现的一个巨大而滑稽的错别字。所有能瞬间打破惯性、撕裂日常幕布的东西,都有资格被称为跃人眼帘。它是一种视觉上的“当头棒喝”,把你从混沌的、自动巡航的状态里猛地拽出来,强迫你“观看”,而不是“扫视”。
说完了这个“闯入者”,我们再聊聊惊叹不已。
如果说跃人眼帘是那道划破夜空的闪电,那么惊叹不已就是紧随其后的、让你灵魂都为之震颤的雷鸣。它是一种后续反应,一种精神上的“缴械投降”。
当你的大脑处理完那个“跃人眼帘”的视觉信号之后,它常常会陷入一种短暂的空白。那种“哇”的感觉,甚至都来不及发出声音。你整个人被一种巨大的、无法言说的情绪所淹没,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。这就是惊叹不已的开端。
我想起第一次在高原上看到银河的时候。那不是你在城市里、在照片上看到的那种稀稀拉拉的几颗星星。那是……那是泼洒。对,就是泼洒。像是上帝打翻了一整桶碾碎的钻石,粗暴又慷慨地撒满了整个黑色的天鹅绒幕布。银河不是一条“带”,它是一条“河”,你能感觉到它的流动,它的深邃,它的磅礴。
那一刻,我脑子里什么都没有。没有工作,没有人际关系,没有明天的计划。所有的念头都被那片星空冲刷得一干二净。我只是张着嘴,脖子仰到发酸,感觉自己渺小到像一粒尘埃。那种被绝对的、超越人类理解范畴的壮丽所击中的感觉,那种从心底里涌上来的、混杂着喜悦与敬畏的颤栗,就是惊叹不已。你不再去分析它,你只是全然地感受它,臣服于它。
但惊叹不已,也绝不仅仅属于自然风光。
人类的造物,同样能轻易地触发这种极致的体验。你站在一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里,光线透过彩绘玻璃,在古老的石柱上投下斑斓的光影,唱诗班的歌声在穹顶下回响,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与你的灵魂共振。你会惊叹不已。你会想,是怎样的一群人,在没有现代机械的年代,凭借着信仰和凡人的双手,建造出如此接近神迹的建筑?
一部电影,一个长镜头,调度之复杂,情感之充沛,让你在电影院的黑暗中忘记了呼吸。一本书,最后一句,轻轻巧巧的一句话,却把前面所有的铺垫瞬间引爆,颠覆了你的全部认知,让你在合上书后,呆坐良久。一段代码,一个算法,用一种你从未想过的、极致优雅的方式,解决了一个困扰你数周的难题。这些,全都是能让人惊叹不已的时刻。它来自于对人类智慧、创造力和坚韧的深深折服。
所以你看,跃人眼帘和惊叹不已,它们是一对黄金搭档,是因与果,是火石与火花。前者是物理层面的冲击,是感官的奇遇;后者是精神层面的海啸,是认知的升华。
但并非所有跃人眼帘的东西,都能导向惊叹不已。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,也能跃人眼帘,但他只会带来短暂的错愕,而非长久的惊叹。真正的惊叹不已,需要那个“闯入者”背后,有足够的分量。那分量,可能是宇宙的浩瀚,是艺术的深度,是智慧的光芒,或者是生命本身的韧性与绚烂。
我们活在这个信息爆炸、一切都加速的时代,阈值被提得越来越高。我们习惯了快速滑动,习惯了三秒钟定律。我们似乎越来越难被取悦,越来越难真正地停下来,去感受那种被击中的、惊叹不已的时刻。
但这恰恰是这些时刻存在的意义。它们是平凡生活这片广阔沙漠里的绿洲,是我们记忆时间线上的高光坐标。它们提醒我们,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宏大、更奇妙、更深刻。它们让我们从日常的琐碎和疲惫中暂时解脱出来,重新校准自己的位置,重新找回那种最原始的好奇与感动。
所以,这俩词儿的意思,说白了,就是生活在对你喊:“嘿!醒醒!别睡了!看看这个!”
而你,在那一刻,真的醒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