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一章好句赏析

读完《红星照耀中国》很多遍,但每一次,翻到第十一章《奔向西安》时,心头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。如果说前面的章节是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,是金戈铁马的战场速写,那么这一章,就像一首悠长而深沉的离别曲。它没有震耳欲聋的炮火,却有直抵人心的力量。这种力量,就藏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,实则滚烫如火的句子里面。

我总觉得,这一章的好,不在于辞藻有多华丽,而在于一种极致的质朴。斯诺要走了。那些红军战士,那些他笔下鲜活的生命,来为他送行。斯诺写道,他们送他的礼物,“除了几张红军邮票和几双新草鞋以外,就只有一些红枣、核桃和用那种粗糙的纸做封面的笔记本。” 读到这里,你是什么感觉?我眼前立刻浮现出那样的画面:一群黝黑的、年轻的脸庞,眼神里满是真诚与不舍,他们手里捧着的,是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。这几枚红枣,几颗核桃,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里,其分量,恐怕比黄金还要重。这句子好在哪?好在它没有丝毫的煽情,只是白描。然而,就是这种不加修饰的记录,反而像一把重锤,狠狠地砸在你的心上。它让你瞬间明白了,那片贫瘠的土地上,生长出的情感是多么的丰沛与纯粹。这是一种超越了主义、超越了政治的,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。

然后,斯诺的笔锋转向了自己。这才是这一章最令人动容的地方,也是斯诺作为一名见证者最伟大的地方。他不再是一个置身事外的记者,一个冷静的观察者。他被卷入了这场洪流,他的情感被彻底地浸透了。他写道:“我在那个世界里过了四个月,现在重返这个世界,真好像是‘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’的旅行。”这句话,简直就是全章的文眼。

“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”,这几个字的分量,千钧重。它说的不是地理上的跨越,从保安到西安,而是精神和认知上的改变烙印。斯诺来的时候,或许带着猎奇,带着疑问,带着一个西方记者对“赤匪”的刻板想象。可他走的时候,背囊里装的,早已不只是采访笔记和几卷胶片,而是一种沉甸甸的、几乎要把他压垮的责任——要把这些人的声音,这些在外部世界被扭曲、被消音、被简单符号化的生命,原原本本地带出去,告诉所有人,这里,发生过什么。

你知道吗?这种转变,在字里行间是能触摸到的。斯诺的笔尖,分明在颤抖。他不再是那个客观记录的“他”,而是变成了“我”。“我的思想感情,不能不说是起了深刻的变化。”这是何等坦诚的剖白!一个优秀的记者,最忌讳的就是主观情感的流露,但斯诺在这里,选择了承认。因为他知道,如果不承认这种“深刻的变化”,那才是最大的不诚实。他看到了一个与他所知的“旧中国”完全不同的存在,一个虽然物质匮乏、环境恶劣,但人们眼中却闪烁着希望之光的社群。

我特别喜欢他对那种氛围的描述,虽然具体的句子可能散落在各处,但汇集在第十一章,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气场。他说那里的人们有一种“奇特的团结”,“有一种力量,一种活气,一种蓬勃的希望”。“蓬勃的希望”,这四个字用得太绝了。在那样一个被重重围困、朝不保夕的环境里,最奢侈的是什么?不是粮食,不是武器,而是希望。可斯诺恰恰就看到了这个。他看到的不是一群乌合之众,而是一个正在努力构建新世界的群体。他们讨论未来,他们学习文化,他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,活出了一种尊严和朝气。这与他即将返回的那个被腐败、麻木和绝望笼罩的“外部世界”,形成了撕裂般的对比。

所以,当他写下“在我看来,那是一种解放了的精神”时,我们才真正理解了“红星”的含义。那颗星,不仅仅是帽子上的一个标志,它是一种象征。它象征着那群人心中不灭的火焰,象征着在绝望的暗夜里,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。斯诺捕捉到了这种精神。他没有被宏大的叙事和政治口号所迷惑,他的目光始终聚焦在“人”的身上。是那些送他红枣的小战士,是那些在油灯下读书的青年,是那些和他彻夜长谈的领导者,是所有这些鲜活的个体,共同构成了那颗“红星”的光芒。

因此,第十一章的文字,有一种独特的魅力。它像是风暴过后的宁静,喧嚣散尽后的沉思。斯诺用一种近乎私人的、充满感性温度的笔触,为他的苏区之行画上了一个并非句号,而是省略号的结尾。他带走的,是一份沉重的情感遗产;他留下的,是一个即将向全世界讲述的故事的开端。

所以,赏析这一章的好句,其实无法孤立地去抠某个词、某句话。它的好,是一种整体的气韵。是那种告别时的依依不舍,是那种跨越两个世界时的恍惚与清醒,是那种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,被一种前所未见的力量冲击后,灵魂深处的震颤。这些句子,没有华丽的技巧,却有一种粗粝的、直击人心的力量。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经典,能照耀我们这么多年,正是因为它们承载的,是那个特定历史瞬间里,最真实、最宝贵的人性之光。那颗星,其实就藏在这些最不像“句子”的句子,最不像“文学”的描写里。它不悬在天上,它跳动在人心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一章好句赏析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