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开门见山,先把这二十六个“小妖精”的“官方证件照”摆出来,也就是它们最标准、最通用的读音。别急着往下划,先对着这个列表,一个个小声念出来,看看自己对了几个。
A [eɪ] – 就像中文里的“诶”
B [biː] – 像“必”
C [siː] – 像“西”
D [diː] – 像“弟”
E [iː] – 像“易”
F [ef] – 念“艾腐”,注意“腐”要轻读,嘴唇别用力过猛
G [dʒiː] – 念“之意”,带点浊音,感觉声带在震动
H [eɪtʃ] – 念“诶尺”,很多人会漏掉最后的“尺”音
I [aɪ] – 像“爱”
J [dʒeɪ] – 念“之诶”,同样,声带要给力
K [keɪ] – 像“尅”
L [el] – “艾欧”,舌尖要顶住上颚,这是个技术活
M [em] – “艾姆”,嘴巴要闭紧
N [en] – “艾恩”,嘴巴是张开的,舌尖顶上颚
O [oʊ] – 像“欧”
P [piː] – 像“屁”,但是是送气的,干净利落
Q [kjuː] – “克油”,有点可爱
R [ɑːr] 或 [ɑː] – “啊儿”,关键在于那个卷舌,但又不能卷成中式大卷舌
S [es] – “艾斯”,像蛇吐信子的声音
T [tiː] – 像“替”
U [juː] – 像“优”
V [viː] – “威”,这个是难点,一定要咬住下嘴唇,用气流摩擦发音
W [ˈdʌbljuː] – “达不溜”,三个音节,一个都不能少
X [eks] – “艾克斯”
Y [waɪ] – 像“歪”
Z [ziː] (美式) 或 [zed] (英式) – 美式念“贼”,英式念“再德”
好,名单列完了。你是不是觉得,“就这?我早会了。”
真的吗?我敢打赌,至少有一半的人,在某些字母上,依然带着浓浓的“乡土气息”。这根本不是什么丢人的事,恰恰相反,这说明我们的大脑被母语塑造得有多么根深蒂固。这二十六个字母,它们不是孤立的符号,它们是你打开英语世界的第一把钥匙,但这把钥匙,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拿错了,或者说,用拧自家防盗门的方式去开别人家的密码锁。
首当其冲的“重灾区”,非 G 和 J 莫属。多少英雄好汉把 G 念成了拼音里的“gē”,把 J 念成了“jī”。我以前有个同事,英文名叫 George,他自我介绍的时候永远是鏗鏘有力的“大家好,我是‘哥’治”。这听起来像个笑话,但背后的逻辑很简单:我们太习惯拼音了。拼音里的 g 就是“哥”,j 就是“基”,这种肌肉记忆,想改掉,比戒掉宵夜还难。正确的 G [dʒiː] 和 J [dʒeɪ] 都需要声带震动,你把手放在喉咙上感受一下,念“之意”和“之诶”的时候,那块地方应该像揣了个手机开了震动模式。而念“哥”和“基”?平平无奇。
然后是那对让无数人“唇齿不清”的冤家:V 和 W。这俩字母的发音,简直就是一部口腔动作片。念 V [viː] 的时候,你的上牙齿,得轻轻地、温柔地,咬住你的下嘴唇,对,就像情侣间那种若有若无的挑逗,然后气流从唇齿间摩擦而出,发出“威”的声音。而念 W [ˈdʌbljuː] 呢?完全是另一回事。你的嘴唇要撅起来,O型,像准备吹一个泡泡,或者索要一个吻,然后快速滑向一个“一”的口型,发出“达不溜”。很多人把这两个音混为一谈,念 very well 听起来就像 “wery well”,或者反过来。你想想,你在跟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通讯巨头华为(Huawei)时,如果念成了“Vuawei”,对方可能得愣半天,脑子里搜索的是哪个欧洲小国的神秘品牌。
再聊聊那个让人舌头打结的 L 和 N。这两个音,关键就在于你的舌头。念 L [el] 的时候,发完“艾”的音,你的舌尖必须有一个明确的、用力的、顶住上牙膛(就是上门牙后面的那块肉)的动作,然后气流从舌头两边溜走。这个动作是实实在在的。而 N [en] 呢?舌尖也是顶住上牙膛,但它是鼻音,气流是从鼻腔里出去的。你试试,捏住鼻子,你绝对发不出 N 的尾音,但 L 就可以。就这么点儿细微的差别,决定了你说的是 light (光) 还是 night (夜晚)。这差别可就大了去了。
还有那个充满争议的 R。中国人念 R [ɑːr],最大的问题是舌头卷得太“实在”了。我们习惯了汉语里的“儿化音”,那个“儿”,舌头恨不得卷成一根麻花。但英语里的 R,尤其是在美音里,舌头是悬在空中的,整个舌头向后缩,舌尖微微上翘,但绝对不接触口腔的任何部位。它更像一种喉咙深处发出的、带着卷舌意味的“啊”。你听美国人说 car,那个 [ɑːr] 的音,低沉而放松,而不是我们声嘶力竭喊出的“卡儿——!”。这是一个关乎“地道与否”的坎。
为什么我们要这么较真儿?不就是二十六个字母吗?读得差不多不就行了?
不行。真的不行。
首先,这是沟通效率的问题。当你拼写一个单词,比如你的邮箱地址 “victory@…” 你念成 “wictory”,对方很可能就记错了。在紧急情况下,比如报车牌号,一个字母的错误,可能就是天壤之别。
其次,这是自信心的基石。当你能清晰、准确地念出每一个字母,念出每一个缩写词,比如 CEO、KFC、PPT,而不是含含糊糊、模棱两可地带过,你会发现,你说英语的底气都不一样了。这种底气,会让你更敢于开口,形成一个正向循环。
最后,我想说,这是一种审美,一种对语言的尊重。每一个音节,都有它独特的质感和美感。Z 在美式发音里的 [ziː],带着一点电流般的“滋滋”声,干脆利落;而在英式发音里的 [zed],则多了一份古典和韵味。当你能体会到这种细微的差别,并能自如地驾驭它们时,语言就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而是一种可以把玩的艺术。
别再被那些“差不多就行”的言论给忽悠了。学习语言,尤其是起步阶段,最怕的就是“差不多”。你今天差不多的 L,明天就分不清 law 和 war;今天差不多的 G,明天可能就把 goal (目标) 说成了 gaol (监狱,英式拼写)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那个列表。别把它当成一个死记硬背的任务。把它当成一个“正音”的游戏。找一部你喜欢的美剧或英剧,戴上耳机,按下暂停,去模仿主角念出一个品牌名,一个人名,甚至只是一个简单的“OK”。注意听他们的 O [oʊ] 是如何饱满圆润,他们的 K [keɪ] 是如何清脆有力。
录下自己的声音,对比一下。你会惊恐地发现,原来自己念的 H [eɪtʃ] 真的只有“诶”没有“尺”,原来自己的 M [em] 和 N [en] 听起来像双胞胎。别怕这种“惊恐”,这是进步的开始。
这二十六个字母,它们是音标的具象化身,是你通往流利英语的第一道关卡,也是最重要的一道。攻克了它们,你才算真正拿到了进入那个崭新世界的入场券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