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基金从业《证券投资基金》重点总结(9)

咱们今天聊点硬核的,基金估值与会计核算。别一看到“会计”俩字就头大,这部分内容你要是啃下来了,不仅考试稳了,你对基金这东西的理解,绝对能上一个台阶。

基金份额净值,也就是我们天天念叨的NAV (Net Asset Value),这玩意儿就是基金的“价格标签”,更是它的“心电图”。它不是随便拍脑袋定的,背后是一套极其严谨、甚至可以说有点枯燥的流程。但正是这份枯燥,才构成了整个基金行业信任的基石。

首先得搞明白,这估值啥时候算?

估值日。这可不是什么黄道吉日。很简单,就是A股的交易日。只要市场开门做生意,基金公司后台那帮兄弟姐妹就得叮叮当当地开始算账。每天。对,你没听错,是每个交易日。A股开市,它就得算。风雨无阻。所以你看,基金运营真不是什么轻松活儿,光是这份日复一日的精准要求,就够喝一壶的。

那到底估的是啥?估的是基金资产。这可不是一锅烩。

  • 最常见、最没悬念的:上市的股票和债券。 这部分用什么估?用市价法。说白了,就是用估值日当天的收盘价。交易所给多少钱,它就值多少钱。简单粗暴,童叟无欺。这部分是基金净值波动最主要的来源,你手里的股票型基金今天涨了还是跌了,主要就是看它持仓的那些股票收盘价是红是绿。

  • 有点意思的:首次公开发行但还没上市的股票(IPO)。这怎么算?申购到了还没上市,就像是抽中了奖但还没兑现。一般是用估值技术来确定一个公允价值。但只要一上市,立马切换回收盘价模式。

  • 真正考验技术的:停牌的股票。 这是考试的重点,也是实操中的难点。股票停牌了,没有收盘价了,咋办?总不能让它在净值里“装死”吧。这时候就得祭出教科书上的大杀器了——比如指数收益法。简单理解,就是找一个跟它“臭味相投”的行业指数或者市场指数,指数涨了多少,就默认你这只停牌的股票也涨了多少。当然,还有更复杂的模型,比如参考可比公司的股价表现等等。这块儿特别容易出选择题,问你停牌股票怎么估值,你脑子里就得马上蹦出“指数收益法”这几个字。

  • 私募股权、未上市股权: 这更是估值里的“深水区”。给一个还没上市、甚至还在烧钱阶段的公司定价,这几乎是一门艺术。什么现金流折现法(DCF)可比公司法,各种高大上的模型都得用上。这部分对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功力要求极高,也是一些基金可能隐藏“惊喜”或“地雷”的地方。

现在,重点中的重点来了,两种核心的估值方法:市价法 vs 摊余成本法

市价法 (Mark-to-Market),咱们刚才已经提到了。它的核心思想就是“真实反映”。市场给你多少钱,你就值多少钱。优点是公允、透明,缺点就是波动大。你买的股票型、混合型、大部分债券型基金,用的都是这个方法。所以你的基金净值才会上蹿下跳,跟过山车似的。这种方法下,账面上会产生大量的浮动盈亏,也就是还没卖出兑现的盈利或亏损。

摊余成本法 (Amortized Cost),这可就是个“定海神针”了。它的核心思想是“平滑处理”。它不看市场每天的报价,而是把投资品的买入成本,加上它未来能产生的利息,然后在整个持有期间内“摊平”了算。

想想看,你买的货币市场基金为啥净值永远像条直线,稳如老狗,每天都能给你带来一点点正收益?背后就是摊余成本法在发功。它把债券等资产的价格波动给“熨平”了,让你看到的是一条平滑向上的收益曲线。这对于追求极致稳定性的投资者来说,简直是福音。

但是,摊余成本法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?当然不是。它有点“自欺欺人”的味道,毕竟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(公允价值)还是在波动的。万一市场出现剧烈动荡,比如债市暴跌,按摊余成本法算出来的净值,和按市价法算出来的真实价值,就会出现一个巨大的口子。

为了防止这个口子撕得太大,监管引入了一个“安全阀”——偏离度

偏离度,就是用摊余成本法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,与用市价法(影子定价)计算的基金资产净值之间的差额。监管要求,这个偏离度不能超过±0.5%。一旦超过,基金公司就得采取措施,比如从风险准备金里掏钱来弥补亏损,甚至可能要暂停申购,最极端的情况,可能会动用你的本金。所以,偏离度是货币基金的生命线,考试必考!请把“货币基金”、“摊余成本法”、“偏离度±0.5%”这几个词锁死,捆绑记忆。

最后,谁来干这些活?谁来保证这个过程不出幺蛾子?

两个角色至关重要:基金管理人(也就是基金公司)和基金托管人(通常是银行)。

基金公司的基金会计负责每天吭哧吭哧地计算NAV。但他们自己说了不算。算出来的结果,必须交给基金托管人进行复核。托管人就像一个监工,他会用自己的一套系统,把基金公司的账再算一遍。两边都对上了,确认无误,这个NAV才能对外公布,成为你第二天申购赎回的依据。

这个复核机制,是保护我们投资者最重要的防火墙之一。它确保了基金净值的独立性和客观性,防止基金公司“一手遮天”,自己随便定价。

所以你看,基金估值和会计核算,远不是一堆冰冷的数字。它背后是规则、是制衡、是责任。它关乎公允,关乎每一位投资者的切身利益。理解了它,你才能真正看透一只基金的“底牌”,才能在市场的风浪中,多一份从容和判断力。这部分内容,值得你反复咀嚼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基金从业《证券投资基金》重点总结(9)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