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别急着看房。先算钱。这是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。很多人兴奋地到处看房,结果发现喜欢的买不起,能买起的不喜欢,浪费大量时间。
第一件事,算你能拿出多少首付。把你所有的积蓄、理财、股票都盘点一遍。然后,考虑父母能不能支持一点。这个没什么不好意思的,实话实说,大部分年轻人第一次买房都得靠家里。把这笔钱算清楚,就是你的首付上限。记住,这笔钱里要留出一部分应急,不能全部砸进去。至少留出半年生活费,以防失业或者生病。
第二件事,算你每个月能还多少月供。银行的审批很粗暴,主要看你的收入流水。但你自己要算得更细。一个简单的原则是,月供不要超过你家庭税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。比如你家一个月到手两万,月供最好控制在六千多。为什么?因为你还要生活,还要养车、养孩子、还要存钱。把月供定得太高,生活质量会直线下降,你会变成一个纯粹为房子打工的机器。我有个朋友就是这么干的,月供占了收入的一半,现在不敢换工作,不敢生病,连聚餐都很少参加。
第三,除了首付和月供,还有一堆杂费。这些钱不多,但加起来也吓人。比如契税、维修基金、印花税,还有中介费(如果是二手房)。这些加起来可能是总房价的3%到5%。另外,装修和买家电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。很多人只算了买房的钱,没算这些,结果交房后发现没钱装修,只能对着毛坯房发愁。所以,做预算的时候,一定要把这些“隐藏费用”都算进去。
钱算清楚了,你心里就有个谱了。知道自己能买总价多少钱的房子。这时候再开始看房。
看房,先看地段,再看房子本身。
地段怎么看?别听销售吹得天花乱坠,自己去体验。
首先是通勤。打开地图,导航一下从你备选的小区到公司的距离和时间。不要只在周末看,一定要在工作日的早晚高峰期走一遍,开车、坐地铁都试试。看看实际要花多久。每天多花一个小时在路上,一年就是两百多个小时,这都是你的生命。
其次是配套。你未来几年需要什么?如果准备要孩子,那学区就是刚需。别光听中介说“我们这是学区房”,自己去教育局网站查当年的学区划分。医院、超市、菜市场这些,不要只看地图上的直线距离,自己走一遍。地图上看着很近,可能中间隔着一条高速公路,绕路要半小时。
然后是未来的规划。去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网站,查这个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图。看看你家旁边那块空地,未来是建公园,还是建变电站或者垃圾场。这会直接影响你未来的居住体验和房价。
地段看好了,再看房子。
新房和二手房各有优劣。新房的好处是新,设计可能更现代,而且交易流程相对简单。坏处是大多在偏远地区,配套不成熟,而且是期房的话,有烂尾的风险,交房质量也像开盲盒。
二手房的好处是,所见即所得。房子质量、小区环境、邻居是什么样的人,你都能看到。而且通常地段好,配套成熟。坏处是房子旧,可能存在漏水、管道老化等问题,交易流程复杂,税费也高。
选哪种,看你的需求。如果你着急住,对地段要求高,那就多看看二手房。如果不着急,想自己装修,可以考虑新房。
具体到房子本身,户型、楼层和朝向最重要。
户型方面,别被样板间的豪华装修迷惑。拿张户型图,自己画画家具怎么摆。看看是不是方正,有没有浪费的空间,采光和通风好不好。南北通透当然最好,但价格也贵。至少要保证主要房间(客厅、主卧)朝南。
楼层怎么选?低楼层(1-3楼)进出方便,特别是家里有老人的。但可能潮湿、采光差、噪音大。高楼层视野好、采光好、安静。但依赖电梯,万一停电就麻烦了。中间楼层是折中选择。具体选哪个,看你自己的偏好和小区的实际情况。比如,如果小区楼间距很大,低楼层采光也不错。
最后,在你决定签合同之前,还有几件必须要做的事。
如果是二手房,一定要做产权调查。去房产交易中心查这套房子的底细。看看房主是谁,有没有抵押,有没有被法院查封。别交了钱才发现房子根本过不了户。
无论是新房还是二手房,都要去实地多看几次。不要只在晴天看,下雨天更要去。看看小区有没有积水,房子有没有渗漏。也要在不同的时间段去,比如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的白天。感受一下小区的安静程度,邻居的素质。可以跟小区的保安、散步的大爷大妈聊聊天,他们会告诉你很多销售不会说实话。比如物业怎么样,邻里关系怎么样,有没有什么长期解决不了的问题。
合同是最后一步,也是最关键的一步。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要仔细看。特别是关于交房时间、违约责任、面积差异处理、配套设施承诺等条款。如果有不明白的,或者觉得不合理的,当场提出来。不要怕麻烦,现在麻烦一点,好过以后扯皮。
买房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投资,急不得。把钱算清楚,把需求想明白,把房子看透彻。这样才能买到一套自己满意,而且不会给未来生活带来太大压力的房子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