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听到“魍魉魑魅”,第一反应就是“各种妖魔鬼怪”的总称。这么理解没错,但有点像说“电脑就是能上网的电视机”,大概意思对了,可里面的门道就都错过了。要把这个词说明白,得像拆快递一样,把它拆开,一个一个看。
这个词其实是两个词拼起来的:“魑魅”和“魍魉”。我们先说“魑魅”,因为这对组合名气更大一点。
先看“魑”(chī)。
你看这个字的左边,是个“鬼”字旁。这基本就定了性,它跟鬼怪脱不了关系。古人怎么描述它呢?在很早的史书《左传》里提到过,说“魑魅,山林之异气所生”,意思是山林里不正常的“气”所产生的怪物。它具体长什么样?有的说法是人脸兽身,有的说就是山里的怪兽。总的来说,“魑”是一种在山里活动、有形体的怪物,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山妖、山兽一类的东西。它不是飘来飘去的鬼魂,而是有实体、会伤人的猛兽型怪物。
再看“魅”(mèi)。
“魅”的左边也是个“鬼”字旁。它和“魑”经常一起出现,但又不一样。“魅”通常指的是山林里那些活了很久的老物件,比如老树、老石头,时间长了吸收了天地精华,变成了精怪。所以“魅”更偏向于“精怪”或者“妖精”。它可能没有固定的形态,擅长迷惑人。比如我们常听说的“狐魅”(狐狸精),就是这个“魅”。它靠的是精神攻击、幻术,而不是“魑”那种物理攻击。
所以,“魑魅”合在一起,指的就是山林里的各种妖魔鬼怪。一个偏物理攻击的兽形山怪,一个偏魔法攻击的物化妖精,两个加起来,基本上就把山里的恐怖生物给涵盖了。
接下来我们看另一对组合:“魍魉”(wǎng liǎng)。
这对的名气比“魑魅”小一些,但来头一点不小。
先说“魍魉”是什么。
古籍里对它的描述也很多样。有的说它是水怪,比如沼泽、河流里的精怪。有的说它长得像三岁小孩,全身赤黑色,红眼睛,长耳朵,声音也像小孩。还有的说它是山川、木石的精怪。孔子就遇到过它。据说鲁国国君挖井,挖出来一个像羊一样的东西,去问孔子。孔子说这叫“羵羊”,是土里的精怪,不能吃。这跟“魍魉”是同一类,都是自然界里的精怪。
所以,“魍魉”和“魑魅”有点类似,都是自然界的鬼怪,但侧重点不同。“魑魅”主要盘踞在深山老林,“魍魉”则更广泛,山里、水里、土里都可能有。你可以把“魍魉”理解成自然界的精灵、鬼怪,它们没有“魑”那么凶猛,也没有“魅”那么擅长迷惑,但就是那种神出鬼没、让人捉摸不透的存在。
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出自《庄子》。书里说,影子的旁边还有一个更淡的影子,叫“罔两”(就是“魍魉”的另一个写法)。有人问这个“罔两”,“你一会儿动,一会儿停,一会儿坐,一会儿站,怎么这么没主见?”“罔两”回答说:“我难道是自己能做主的吗?我是依赖着我的本体(影子)才存在的啊。我的本体(影子)又是依赖着那个产生影子的形体才存在的。我怎么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呢?”
这个哲学故事,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“魍魉”的一个特性:它是一种依附性的、虚无缥缈的存在,就像影子一样,你觉得它在那儿,但又抓不住它。
现在,我们把这两对组合到一起:“魍魉魑魅”。
“魑魅”是山林里的妖魔,“魍魉”是水泽山川的鬼怪。四个字放在一起,就成了一个“全家桶”,意思就是:泛指所有形形色色的、害人的鬼怪。不管是山里的、水里的、有形的、无形的、凶猛的、狡猾的,全都包括进去了。它形成了一种气势,一说出来,就感觉眼前出现了一大堆鬼怪,群魔乱舞。
但是,这个词在今天,我们几乎不用它来指真正的鬼怪了。它的意义已经延伸了。
现在我们说“魍魉魑魅”,更多时候是在打比方,用来指代各种各样的坏人、恶势力,特别是那些躲在暗处、阴险狡诈、搞阴谋诡计的人。
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。
比如一个公司的内部斗争很复杂,大家都在背后互相使绊子,你就可以说:“这个地方的办公室政治太可怕了,简直是魍魉魑魅,群魔乱舞。”这里,“魍魉魑魅”指的就不是鬼,而是那些搬弄是非、拉帮结派、背后捅刀子的同事和领导。他们就像鬼怪一样,看不见摸不着,但随时可能跳出来害你。
再比如,形容某个历史时期的混乱。在一个社会秩序崩溃、道德沦丧的年代,各种投机分子、野心家、地痞流氓都冒了出来,兴风作浪。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说:“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,各种魍魉魑魅纷纷登场,祸乱天下。”这里,“魍魉魑魅”指的就是那些趁火打劫、为非作歹的坏人。
所以,这个词的现代用法,关键在于两个点:
1. 多样性:它不是指某一个坏人,而是一群、各式各样的坏人。
2. 隐蔽性和危害性:这些人通常不是明着坏,而是像鬼怪一样,潜伏在暗处,用阴险的手段达到目的,危害很大。
它是一个书面语色彩很浓的词,说话的时候用得少,写文章或者在比较正式的场合批评某些现象时用得比较多。你不会用它来形容一个插队的人,这个词的分量太重了,用在那种小事上会显得很可笑。它专门用来形容那些造成很大负面影响的、成群结队的、阴险的恶人或势力。
最后,我们再看一眼这四个字的结构,也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地方。
魑、魅、魍、魉,这四个字的部首全都是“鬼”。这在汉字里是很少见的,四个字组成一个成语,还都带同一个偏旁。这本身就加强了这个词的整体感和气势。造字的时候,古人就已经把它们归为一类了。右边的部分,离、未、罔、两,主要是表音的,但也可能带有一些意思。但最核心的,还是那个“鬼”字旁,它像一个标签,明确告诉我们:这些东西,都不是什么好东西。
总的来说,“魍魉魑魅”这个词,从字面上拆开,是古代神话里四种不同的鬼怪,合在一起泛指所有鬼怪。而在现代语境下,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强大的比喻,专门用来形容那些隐藏在社会各个角落、成群结队、作恶多端的坏人。它比简单地说“坏人”两个字,包含了更丰富的意思:他们种类繁多、手段阴险、危害巨大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