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直接说结论:千万不要。这是一个效率极低,而且特别打击自信心的做法。很多人都掉进过这个坑,以为把所有书本上的知识点都“装”进脑子里,再去刷题就会势如破竹。现实是,等你把最后一本《财务管理》合上时,最开始看的那本《电路原理》里的相量法是什么,估计已经忘得差不多了。
这就像学开车。你不可能把科目一到科目四的所有理论手册全部背完,一字不差,然后才第一次坐上驾驶座。你肯定是理论学一点,就上车练一点。学了倒车入库的要点,就马上去车里试试方向盘怎么打,后视镜怎么看。学习和实践必须是交替进行的,国网考试备考也是一个道理。
我们来拆解一下,为什么“全部看完再刷题”这个想法是错的。
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问题,是遗忘。人的大脑不是硬盘,不是信息存进去就永远在那儿。有个东西叫“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”,你肯定听过。简单说,就是你刚学完一个新知识,如果不去复习和使用它,遗忘的速度会非常快。第一天可能就忘了30%,一个星期后可能就只剩下个模糊的印象。
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:你花了一个月,啃完了《继电保护》。然后又花了一个月看《高电压》,接着是《电力系统分析》,一路学下去。等到三四个月后,你终于把所有专业课都“过”了一遍,感觉自己知识储备满了,准备开始刷题。你打开继保的题,看到一个关于差动保护的计算,你脑子里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:“我好像学过这个……公式是啥来着?”结果你不得不翻开那本已经积了点灰的《继电保护》,重新把那一章再看一遍。
这相当于你之前那一个月的时间,大部分都浪费了。你做的不是“刷题检验”,而是“重新学习”。这种感觉非常挫败,会让你严重怀疑自己,是不是记忆力不行,是不是不适合考试。其实不是,这只是因为你采用了违背记忆规律的学习方法。
第二个问题,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点。教材写得很全面,从最基础的定义到复杂的推导,什么都有。但国网考试不是考教材默写,它的出题是有倾向性的。有些章节,年年考,花样百出地考。有些章节,可能就出个选择题,知道个概念就行。
如果你不结合题目去看书,你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,把大量时间花在那些几乎不考或者考得很简单的地方。比如,你在某个公式的复杂推导上钻研了三天,感觉自己彻底搞懂了,特别有成就感。结果一做真题发现,这个公式相关的题目,考来考去都是最基本应用,那个推导过程根本没人问。而另一个你觉得很简单、草草看过的知识点,反而是考试里最常设置陷阱的地方。
只有通过做题,你才能反过来指导你的学习。题目会告诉你:“嘿,这个知识点很重要,我总考!”或者“这个概念的这个侧面,你得注意,容易搞混。”刷题,尤其是在学习初期刷对应章节的题,就是一个导航仪,帮你把你有限的精力,精确地投放到最值得的地方。
第三个问题,理论和解题是两回事。看懂书本上的知识,和你能够用这些知识去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,中间隔着一条鸿沟。书上白纸黑字写着“戴维南定理”,你也看懂了,觉得不难。但题目会把这个定理包装在一个复杂的电路图里,你可能第一眼都看不出这里需要用戴维南定理。
这就是“知识提取”和“知识应用”的能力。这种能力,光靠看书是完全培养不出来的,唯一的途径就是练习。你必须通过做大量的题,去熟悉出题人是怎么把一个知识点变成一道题的。他们喜欢在哪里挖坑?喜欢用什么样的话术来迷惑你?这些“题感”,是纯看书无法体会的。等你把所有书都看完,再来从零培养这种“题感”,时间上已经很紧张了。
那么,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?
我推荐“学练结合,分章节推进”的方法。这个方法不复杂,但是很有效。
第一步:选择一个科目的一章。不要贪多,就一章。比如,你今天计划学《电路原理》的“正弦稳态电路分析”。
第二步:进行“输入式”学习。花几个小时,把这一章的内容看一遍。看书、看视频课都可以。这里的目标不是百分之百记住所有细节,而是理解这一章的核心概念是什么,讲了哪几个重要公式,解决了什么问题。大概理解个七八成就行了。
第三步:立刻进行“输出式”练习。合上书,马上找这一章对应的练习题来做。可以是历年真题里涉及这一章的,也可以是练习册上的。数量不用太多,二三十道题就够了。
第四步:复盘和纠错。这是最关键的一步。做完题,对答案。但不是对完就结束了。你要重点分析你做错的题。
错在哪了?
是概念没理解对?那就回到书上,把那个概念再仔-细-看-一-遍。
是公式记错了,或者用错了?那就把公式抄下来,并且标注这道题的应用场景。
是题目没读懂,掉进陷阱了?那就把这个陷阱的套路记下来。
甚至你做对的题,特别是蒙对的,也要看一看解析,确保你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,而不是碰巧得到了正确答案。
第五步:总结和巩固。把这一章的核心公式、易错点,用自己的话总结在一个笔记本上。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度的记忆。
完成了这一章的“学-练-查-总”闭环之后,你再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下一章。
这样做有什么好处?
首先,它遵循了记忆规律。你刚学完一个知识点,就立刻通过做题来使用它,这是一种效果极好的复习方式。知识在你的大脑里被“激活”了,印象会深刻得多。这样滚动前进,等你学完整本书,大部分重要知识点因为在每一章都经过了练习,所以还牢牢记着。
其次,它能让你学习更有方向。做题之后,你马上就能知道自己哪部分学得扎实,哪部分只是看懂了但不会用。带着这些问题,你再回头去看书,目的性就非常强。你不是在漫无目的地阅读,而是在“找答案”,学习效率自然高。
再次,它能平滑你的备考过程,降低焦虑。把一个“学完所有科目”的巨大任务,分解成“学好今天这一章”的小任务。每完成一章的学习和练习,你都会获得一次正向反馈,告诉你“我又扎实地掌握了一部分内容”。这种成就感会支撑你走完漫长的备考路。而不是像“全部看完再刷题”那样,前期只有无尽的输入,感觉像在填一个无底洞,后期面对海量题目时,又被巨大的挫败感淹没。
当然,这种方法也不是说完全不做整套的模拟题。整套的卷子是必须做的,但那是备考后期的事情。
你可以把整个备考周期分成两个阶段:
阶段一:知识积累期(大概占总时长的70%-80%)。在这个阶段,你就用我上面说的“学练结合,分章节推进”的方法,把所有专业课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过掉,并且配合同步练习。目标是扫清知识盲点,把基础打牢。
阶段二:综合模考期(大概占总时长的20%-30%)。在考前一到两个月,你的知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。这个时候,你就要开始拿整套的历年真题或者高质量的模拟卷来练手了。这个阶段的目标不再是学习新知识,而是:
1. 练习时间分配。国网考试题量大,时间紧,你得学会取舍,知道什么题先做,什么题后做。
2. 保持手感。让自己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题型。
3. 查漏补缺。通过整套卷子,发现自己在哪些科目或者哪几个知识点的交叉应用上还比较薄弱,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回顾。
总结一下,别再想“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”这种事了。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在错误中前进的过程。不要害怕一开始做题会错得一塌糊涂,这些错题就是你最好的老师。它们用最直接的方式告诉你,你的问题在哪里。所以,从你学习的第一章开始,就让课本和习题集并肩作战吧。这才是通往上岸最稳妥、最高效的路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