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快到中秋了,不知道为什么,一到这个节日,想朋友的心情就特别重。可能是因为月亮吧,圆圆的挂在天上,总让人想起“团圆”这两个字。家人能团圆,当然最好,但很多时候,我们跟最好的那帮朋友,却散落在天南海北,见不着面。
古人也一样,甚至比我们更难。他们没有手机,没有视频通话,想念一个人,只能看看天上的月亮,然后把心里的话写进诗里。我们现在读这些诗,会发现几百上千年前的他们,跟我们烦恼的事情、想念的心情,竟然没什么两样。
说到中秋想人,大部分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苏轼那首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。这首词确实是顶级的作品,尤其是那句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”。 这句诗的力量在于,它给所有分隔两地的人一种特别实际的安慰。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,正在密州做官,心情不太好,又特别想念他的弟弟苏辙。中秋节那天,他喝多了,对着月亮,写下了这些句子。
“千里共婵娟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说白了,就是“虽然我们离得很远,但好在我们看的都是同一个月亮”。 就这么简单一句话,一下子就把那种遥远的距离感拉近了。你想想,你在这个城市加班,抬头看到月亮,知道你的朋友在另一个城市,可能也正从阳台看着同一个月亮。你们之间仿佛就有了一根看不见的线,连在了一起。这是一种很实在的、甚至有点浪漫的慰藉。它没有说“别难过了”,也没有说“我们很快就能见面”,而是提供了一个可以马上做到的、共享的体验。这比什么空洞的安慰都有用。
而且,苏轼这人好玩就好玩在,他很坦诚。他在词的开头就问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”。 这就像一个喝多了的朋友在跟你抱怨:“这破月亮到底是怎么回事啊?” 他把他自己的疑惑、烦恼和对宇宙的好奇都直接写了出来,一点不装。所以我们读起来才觉得亲切,觉得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大文豪,而是一个跟我们一样,有血有肉、有思念之苦的普通人。
当然,不只是苏轼,唐朝的张九龄也写过一句类似的话,而且可能更早。他在《望月怀远》里说: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。 这句诗的意境更开阔。想象一下,一轮明月从海平面上升起,无论你我身在天涯海角,在这一刻,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月光。张九龄写这首诗的时候,正被排挤出京城,心里肯定不好受,他思念的是远在京城的亲人和朋友。这种感觉,跟今天我们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,逢年过节看着别人团聚,心里那种酸酸的感觉,是一模一样的。
“天涯共此时”和“千里共婵娟”说的都是一个道理:距离并不能完全隔断人和人之间的联系。只要我们心里还想着对方,还能找到一个共同的参照物(比如月亮),那份情谊就还在。
但是,思念也不总是这么“哲学”和“浪漫”。有时候,思念就是很直接的孤独。
李白就是这方面的代表。他的《月下独酌》虽然不是专门为中秋写的,但那种意境在中秋节读起来,感觉特别强烈。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。” 你看,没有朋友在身边,怎么办?李白想出的办法是,把月亮请来当酒友,再加上自己的影子,凑成三个人。这听起来有点心酸,但又透着一股子诗人特有的天真和洒脱。
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排解。当我们孤独的时候,总会下意识地去找点什么东西来陪着自己。可能是打开电视,让屋里有点声音;也可能是养一只猫,或者像李白这样,对着月亮自言自语。这首诗之所以能打动人,就是因为它写出了一种极致的孤独感,以及人在这种孤独里,努力寻找陪伴的本能。中秋节,万家灯火,别人都在推杯换盏,如果你恰好是一个人,那种感觉会加倍。这时候读李白的诗,你会觉得,原来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跟我一样了,心里反而会得到一点奇怪的安慰。
还有一种思念,是带着明确的约定和期盼的。晚唐诗人司空图的《中秋》里有两句:“此生此夜不长好,明月明年何处看。” 这句话就问得很实在了。意思是,这么好的月亮,这么好的夜晚,我们这辈子可能也遇不到几次。今年我们能一起看月亮,那明年呢?我们会在哪里看月亮?还会不会在一起?
这句诗里有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,特别适合用在朋友即将分别,或者已经分别的时候。它把思念从当下延伸到了未来。我们和朋友常常会说“下次再聚”,但“下次”是多久?是下个月,还是明年,还是遥遥无期?司空图的这句诗,就把这种藏在心里的担忧和疑问,非常精准地表达了出来。它提醒我们,要珍惜每一次和朋友相聚的机会,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。
我们现在通讯方便了,中秋节可以给朋友打个电话,发个视频,问一句“你吃月饼了吗?” 但古人不行,他们的思念传递得非常慢。一封信,从北送到南,可能要走一两个月。所以他们的文字里,沉淀了更多的时间和情感。
比如白居易,他有个好朋友叫元稹,两个人关系特别好,经常写诗互动。白居易有一首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,里面写道:“西北望乡何处是,东南见月几回圆。昨风一吹无人会,今夜清光似往年。” 他被贬到九江,中秋夜里看着月亮,想念长安的朋友。他说,昨夜一阵秋风吹过,没有人能理解我心里的感受,只有今晚的月光,还和从前我们在一起时一样。
月亮没变,但人已经不在身边了。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,是思念最折磨人的一种。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,回到一个曾经和朋友常去的地方,或者听到一首一起听过的歌,所有回忆瞬间就涌上来了。白居易看到的月亮,就是那个触发他回忆的开关。你看,古人的情感和我们是完全相通的,他们用诗词记录下来的,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心情。
所以,中秋节想念朋友,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。这些古老的诗句之所以还能打动我们,就是因为它们用最凝练的语言,说出了我们心里最真实的感觉。不管是苏轼那种“我们看着同一个月亮”的豁达,还是李白那种“一个人喝酒也要凑齐三个人”的孤独,又或者是司空图那种“明年我们还能一起看月亮吗”的担忧,都帮我们把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思念,找到了一个具体的出口。
下次中秋,如果你也想起了远方的某个朋友,不妨给他发一句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。他要是看得懂,大概会会心一笑吧。

七点爱学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