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“言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其实有个更常见的版本,叫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。 说这话的人是孔子,记录在《论语·为政》里。 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就是简单说“做人不能不讲信用”,这当然没错,但孔子的原意要比这个深刻得多,也更形象。
孔子当时的原话是这么说的: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车无輗,小车无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 意思是,一个人要是没有信用,我真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足于社会。 这就像大车没有了连接车辕和横木的销钉(輗),小车没有了连接车辕和横木的销钉(軏),那车还怎么走呢?
这个比喻特别关键。孔子没把“信”说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“美德”,他把“信”比作了车轴上的关键零件。 那个叫“輗”(ní)和“軏”(yuè)的东西,就是古代马车、牛车上,用来把拉车的牲口和车身连接起来的那个小插销。 东西很小,平时你可能都注意不到它。但是,一旦这个小零件没了,不管你的马多强壮,车身造得多华丽,整个系统就直接瘫痪,车子一动都动不了。
所以孔子想表达的是,“信”不是锦上添花的东西,而是你作为一个社会人能够“启动”和“运行”的底层系统。没有它,你这个人,在社会上寸步难行。你所有的才能、知识、财富,都因为失去了“信”这个连接件,而无法发挥作用。
我们聊聊“信”到底是什么。它不仅仅是不撒谎。不撒谎只是“信”的最低标准。“信”的真正含义是“言行一致”,是说到做到,是你的行为和你的承诺能够对得上。一个人的信用,就是他过去所有承诺和行为的总和。如果这个总和是正向的,别人就愿意相信你,愿意和你合作,给你机会。反之,别人就会躲着你。
古代有个非常有名的例子,叫“商鞅立木为信”。秦国变法的时候,为了让老百姓相信政府是说一不二的,商鞅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下令说,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,就赏赐十金。老百姓一开始都不信,觉得哪有这么好的事,就没人动。商鞅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。这时候,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把木头搬到了北门。商鞅立刻兑现承诺,当场给了他五十金。 这件事瞬间传遍了秦国。老百姓一下子就相信了,政府这次是来真的。商鞅接下来推行的新法令,也就很顺利地执行下去了。
商鞅花的这五十金,买到的就是政府的“信用”。他用一个看似夸张的行为,给整个国家的“信用系统”安装了一个坚固的“车轴销钉”。从此,政府这辆大车才能开动起来,拉着整个国家往前走。
反面的例子就是“烽火戏诸侯”。周幽王为了逗自己的宠妃褒姒开心,没事就点燃烽火台。各路诸侯以为有敌人入侵,急急忙忙带兵赶来救驾,结果发现只是个玩笑。几次三番下来,再也没人信了。后来犬戎真的打过来了,周幽王再点烽火,就没有一路救兵赶到,最后国破身亡。
周幽王的行为,就是亲手拔掉了自己国家系统上的“销钉”。他让“烽火”这个最高级别的警报系统,失去了信用。当真正需要它的时候,它已经成了一个没用的摆设。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“狼来了”的故事,道理一模一样。
把这个道理放到我们普通人身上,其实更直接。在工作里,老板交给你一个任务,你承诺周五完成。如果到了周五,你真的做完了,而且做得不错,这就建立了一次信用。下次有更重要的任务,老板就更可能想到你。如果你每次都准时、高质量地完成,你的信用就越来越高,你的职业发展自然就顺利。
但如果你说“没问题”,到了周五却找各种借口说没做完,或者干脆消失不见。一次两次,老板可能还会给你机会。次数多了,你在他那里的信用就破产了。以后任何重要的事,他都不会再交给你。你等于亲手拔掉了自己在公司的“车軏”。你能力再强,也无法在这家公司“行驶”下去了。
在人际关系里也是一样。朋友之间约好周末一起吃饭,你临时有事,这很正常,但你需要提前告知,并且真诚道歉。如果你每次都答应得好好的,然后临到头了才说“去不了”,或者干脆就忘了,不做任何解释。那么,渐渐地,就没人再愿意约你了。因为跟你约定一件事的“成本”太高了,大家不知道你哪句话是真的,哪个承诺会兑现。你的人际关系,就因为“无信”而寸步难行。
很多人可能会觉得,偶尔失信一下,撒个小谎,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但信用这个东西,最怕的就是“偶尔”。它是一个系统,要么运转良好,要么就处在随时可能崩溃的边缘。因为信用是建立在别人对你的“预期”上的。一旦你打破了这个预期,别人下次就会降低对你的信任度。打破的次数多了,信任就归零了。
建立信用是个极其漫长和辛苦的过程,需要你无数次说到做到,言行一致。而摧毁它,往往只需要一两次不负责任的行为。
那么,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“信”呢?
第一,不要轻易承诺。在开口答应任何事情之前,先评估一下自己有没有能力、有没有时间去完成。不确定的事,不要把话说得太满。可以说“我试试看”,或者“我需要回去确认一下”,这比随口答应然后又做不到要好得多。这不叫不爽快,这叫负责任。
第二,把别人的事当回事。无论是工作任务,还是朋友间的约定,只要你答应了,就应该把它记在心上,并且投入精力去做。很多人失信,不是因为他坏,而是因为他“不上心”。他觉得别人的事不重要,忘了也无所谓。这种态度,是对别人最大的不尊重,也是在消耗自己的信用。
第三,一旦发现自己可能做不到,立刻、马上、第一时间沟通。这是最重要的一点。很多人发现自己要搞砸了,第一反应是“拖”,希望事情能自己变好,或者干脆躲起来,假装没事发生。这是最糟糕的处理方式。正确的做法是,在你预见到风险的时候,就立刻告诉对方,解释情况,并且提出补救方案。比如,你答应周五交报告,周三发现可能做不完。你应该周三就告诉老板:“报告有些复杂,我可能需要更多时间,最晚下周一能给您一个更高质量的版本,可以吗?” 这种主动沟通,不但不会损害你的信用,反而可能会让人觉得你很可靠,因为你勇于承担责任。
说到底,孔子说的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也”,不是一句道德说教,而是一个事实陈述。他是在描述一个客观的社会规律:信用,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,就像车轮必须有轴一样。没有它,你这个人就“跑不起来”。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,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,这个底层逻辑从未改变。

七点爱学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