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剧,总看到‘南蛮’这个词?比如三国题材的,诸葛亮南征,打的就是南蛮。这词到底啥意思?很简单,拆开看:南,就是南方。蛮,这个字就有讲究了。
它不是一个好词。在古代,特别是中原那帮人眼里,“蛮”这个字,带点瞧不起人的意思。你看“蛮”这个字的写法,底下是个“虫”字。古人造字,是会把自己的看法放进去的。他们觉得这些南方部落的人,跟虫子差不多,没开化。你看,这优越感一下子就出来了。
所以,“南蛮”这个词,本质上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南方非华夏族群的一个统称。注意,是“统称”。它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民族。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“欧洲人”,里面有德国人、法国人、意大利人,一大堆。古代的“南蛮”也是一样,里面包含了现在云南、贵州、四川南部,甚至一部分东南亚地区的很多很多不同的部落和族群。他们的语言、习俗、文化,互相之间可能差得很远。但在中原人看来,管你是什么族,只要在我的南边,又不是我们“华夏自己人”,那你就是“南蛮”。
这种叫法,背后是一套世界观,叫“华夏中心论”,或者说“天朝上国思想”。古人觉得,自己住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,是文明的顶点。周围都是些没文化、不开化的“蛮夷”。他们还给东西南北都起了带有贬义的称呼,一套组合拳:东边的叫“东夷”,西边的叫“西戎”,北边的叫“北狄”,南边的就是“南蛮”。
你再仔细看这几个字,也能发现点名堂。“夷”字,像一个人背着弓箭,暗示他们擅长射箭,但有点野。“戎”字,里面有个“戈”,兵器的意思,说明他们好战。“狄”字,旁边是个“犬”字旁,直接把人比作狗了。你看,是不是一整套的鄙视链?中原王朝通过这种命名方式,把自己摆在了文明的最高处,把其他所有人都当成了“他者”。
那么,历史上的“南蛮”具体指谁呢?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三国时期,诸葛亮“七擒孟获”的故事。孟获,就是当时蜀汉南边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。他和他的部下,在蜀国人眼里,就是典型的“南蛮”。《三国演义》里把他们描绘成穿着奇装异服,不懂中原的兵法谋略,甚至会用一些毒蛇猛兽、巫蛊之术。这当然有小说家夸张的成分,但它反映了当时中原人对南方部族的刻板印象:神秘、野蛮、落后。
诸葛亮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,抓了人家七次又放了七次?因为他懂一个道理,直接用武力把人打服,是没用的。你大军一走,人家马上又反了。南方的地形又复杂,山高林密,你根本管不过来。所以诸”葛亮的目标不是消灭他们,而是“攻心为上”,让他们心服口服,真正归顺。这个故事也从侧面说明,“南蛮”地区虽然被中原看不起,但他们有自己的地盘和武装,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你必须认真对待,不能简单地碾压过去。
随着历史发展,“南蛮”这个词指代的对象也在变。唐朝的时候,它可能指现在的云南一带的南诏国。宋朝的时候,可能又指广西南部的那些部落。总的来说,就是随着中原王朝的疆域和影响力不断向南扩张,这个“南”的边界线也在一直往南推。今天你觉得是“蛮夷之地”,几百年后可能就成了王朝的正式领土,当地人也被“汉化”了。然后,更南边的新“蛮夷”又出现了。它是一个相对的、动态的概念。
到了今天,“南蛮”这个词已经完全不能用了。它是一个带有严重歧视色彩的历史词汇。道理很简单,现在我们知道,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,没有谁比谁更“文明”。用“蛮”或者带“虫”字旁的字来称呼一个族群,是极大的不尊重。如果在今天的社交场合你管一个南方少数民族的朋友叫“南蛮”,那跟指着鼻子骂人没区别,肯定会打起来。
所以,我们现在再看这个词,要把它放回历史的语境里去理解。它告诉我们几件事:
第一,古代中原王朝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。他们用“我们”和“他们”来划分世界,并且给“他们”贴上了负面标签。
第二,“南蛮”不是一个科学的民族学概念,而是一个笼统的、带有偏见的地理文化标签。它内部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多样性,不能一概而论。
第三,中原王朝和南方部族的关系,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。更多的是一种漫长的、复杂的互动、冲突和融合。中原文化在向南传播,南方的文化、物产、人口也在不断地融入华夏。比如,很多南方的植物、音乐、习俗,最后都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。
所以下次你在游戏里看到“南蛮兵”,或者在书里读到“南蛮入侵”,你脑子里应该有更清晰的画面了。它不只是一个名字,它背后是一段漫长的历史,是一种已经过时了的世界观,也是无数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、活生生的南方部族被强行打包进一个标签里的故事。理解了“南蛮”这个词,其实也就理解了古代中国是怎么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的一部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