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钱学森贡献

很多人聊钱学森,第一反应就是“两弹一星”元勋,导弹专家。这当然没错,但只说这个,其实把他看小了。他的真正贡献,远远不止是造出了几枚导弹那么简单。如果只盯着导弹,就好像说乔布斯是个会卖手机的销售员一样,完全没抓到重点。

钱学森带回中国最核心的东西,不是几个公式,也不是几张图纸,而是一套思想,一个方法。这个东西叫“系统工程”。

听起来很学术,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组织和管理一个超级复杂的大项目。你想想五六十年代的中国,一穷二白,工业基础几乎为零,要造原子弹、导弹这种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东西,有多难?这根本不是找几个聪明的科学家关在实验室里就能搞定的事。

这背后需要成千上万的人协作,几百上千个工厂和研究所提供零件和技术,还要有后勤、运输、通信、测试……所有环节都不能出岔子。一个螺丝钉不合格,整个火箭就可能上不了天。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,谁来统筹?谁来规划?怎么确保各个部分能完美对接?

钱学森干的就是这个活。他把在美国学到的最先进的项目管理思想,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,建立了一整套做事的方法。这套方法的核心就是把一个巨大的目标,分解成无数个小任务,每个任务都有明确的标准、负责人和时间表。然后用一张大网,把所有这些小任务串联起来,确保整体方向不出错。

举个例子,造一枚导弹,需要燃料、发动机、控制系统、弹体材料等等。系统工程就是那个“总设计师”,它会告诉燃料团队,你们必须在什么时间点前,拿出什么性能的燃料;告诉发动机团队,你们的发动机推力要达到多少,尺寸必须是多少,才能跟弹体匹配。所有子系统的工作,都在一个总的框架下进行,互相协调,而不是各干各的。

这套方法,是中国航天事业能从零开始,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。所以说,钱学森不只是一个科学家,他更是一个伟大的总工程师、一个战略家。他建立的这套体系,让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有了一套可以传承和复制的“操作系统”。直到今天,我们国家的很多重大工程,比如载人航天、探月工程,背后都还在沿用他当年建立的这套系统工程思想。这才是他最根本的,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贡献。

说完了这个最核心的“软实力”,再来看具体的“硬成果”。

首先就是导弹。这是他的老本行,也是他回国后最直接的任务。他回国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院长,这个研究院就是中国所有导弹和火箭的摇篮。我们现在熟知的“东风”系列导弹,就是从他手里起步的。

最早的“东风一号”是仿制苏联的P-2导弹,这个阶段主要是学习和练手。但很快,中苏关系破裂,苏联专家撤走,图纸也带走了。这时候怎么办?只能靠自己。钱学森带着团队,在“东-1”的基础上,硬是自己摸索,搞出了“东风二号”。这是中国第一款自己制造的中近程弹道导弹。虽然第一次试射失败了,但这个过程锻炼了队伍,把所有技术环节都跑了一遍。

之后就是里程碑式的“东风五号”洲际弹道导弹。这个东西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。有了它,意味着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可以打到地球另一边的战略核威慑能力。简单说,就是别人再想对我们进行核讹诈,就得掂量掂量了。从零到拥有洲际导弹,这个跨越是巨大的。钱学森作为总负责人,从理论计算、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,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
而且,导弹技术和航天技术是相通的。能把弹头扔到一万公里外,也就能把卫星送到近地轨道。运载火箭,本质上就是不带弹头的弹道导弹。所以,中国的航天事业,比如“长征”系列运载火箭,它的技术基础就源于当年钱学森他们搞的导弹。1970年,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上天,用的“长征一号”火箭,就是在“东风三号”中程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。所以你看,这是一条清晰的技术路线,源头都在钱学森那里。

第三个重要贡献,是培养人才,建立了一支队伍。

他刚回国的时候,国内懂航天和导弹的人才凤毛麟角。光靠他一个人,什么也干不成。所以他做的另一件大事,就是办教育,带学生。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(USTC)亲自创建了近代力学系,自己当系主任,还亲自给本科生上课。他讲课的讲义,后来整理出版成了《物理力学讲义》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员。

他不仅仅是教知识,更是教方法和思想。他从国防部五院开始,就手把手地带出了一大批年轻人。这些人后来都成了中国航天各个领域的顶梁柱。比如任新民、屠守锷、黄纬禄、梁守槃,这几位后来都当选了院士,被称为“中国航天四老”,他们都是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成长起来的。

他建立的不是一个人的辉煌,而是一个可以自我造血、不断发展的科研体系。他留下了一支拉得出、打得响的航天队伍。这比他亲自解决几个技术难题要重要得多。这支队伍,是中国航天事业能持续发展到今天的根本保障。

最后,我们不能忘了他回国之前在美国的学术成就。这些成就本身,就足以让他在世界科学史上留名。

他在加州理工学院,是冯·卡门最得意的学生。他和导师一起提出的“卡门-钱学森公式”,至今仍是计算高超音速飞行器气动力的基础公式之一。这意味着,现在世界上所有研究高超音速飞机的,都还在用他的理论。

他也是美国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(JPL)的创始人之一。JPL是干什么的?就是负责美国所有深空探测任务的机构,比如旅行者号、好奇号火星车,都是他们搞的。钱学森在JPL的初创时期,是绝对的核心人物,负责火箭和喷气推进的理论研究。

二战结束后,他作为美国军方的顾问,去德国审问过冯·布劳恩这些纳粹的火箭专家。当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丹·金布尔有句名言,说无论在哪里,钱学森都值五个师的兵力。这句话不是恭维,而是当时美国军方对他在火箭技术领域价值的真实评估。

这些在美国的成就,证明了他当时已经是世界顶级的科学家。也正因为如此,他的回国,才让美国方面那么紧张,想方设法阻挠。他带回来的,是当时世界上最前沿的知识、视野和方法。

所以,综合来看,钱学森的贡献是多层次的。他贡献了一套管理复杂工程的科学方法(系统工程),这是顶层设计;他主导研制了国之重器(导弹与火箭),这是物质基础;他培养了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大军,这是人才保障。他一个人,几乎为中国撑起了一整个国防科技和航天工业的最初框架。理解了这些,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说,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战略科学家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钱学森贡献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