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都把焦虑和抑郁混为一谈。这不奇怪,因为它们俩经常手拉手一起出现,感觉上也很像,都是一种让你不好受的情绪。但它们根本不是一回事。搞清楚它们的区别很重要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你怎么帮助自己,或者怎么理解正在经历这些的朋友。
最核心的区别,用一句话就能说清楚:焦虑是对未来的恐惧,抑郁是对过去的悲伤和对现在的绝望。
你想想看。焦虑的时候,你的脑子里全都是“万一……怎么办?”。万一我明天上班迟到了怎么办?万一这次考试考砸了怎么办?万一我生病了怎么办?万一我爱的人离开我怎么办?你的思维是向前看的,但看的是一个充满危险和不确定的未来。你的身体为了应对这些想象中的“危险”,进入了戒备状态。
抑郁的时候,你的脑子里想的更多是“已经发生”或者“正在发生”的事。比如,“我搞砸了那件事,我真是个废物。” “反正一切都没意义了,就这样吧。” “我什么都做不好,活着真累。” 你的思维是向后看的,充满了懊悔、自责,或者被困在了一个毫无希望的当下。你感觉世界是灰色的,未来也是一片黑暗,甚至懒得去想未来。
就这个核心点,我们再拆开来看几个具体的不同。
第一个,能量水平完全相反。
焦虑症的人,经常是“亢奋的”。这种亢奋不是开心的那种,而是一种坐立不安、神经紧绷的感觉。他可能不停地踱步,手心出汗,心跳得飞快。身体像是踩了油门,但又同时踩着刹车,能量在身体里空转,消耗巨大,所以会觉得很累。但这种累,是“紧张到筋疲力尽”的累。很多有焦虑症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感觉自己像一个快要爆炸的气球,充满了气,但找不到出口。
抑郁症的人,正好相反,他们是能量被抽空了。最典型的感觉是“铅一样的疲惫感”。早上醒来就像没睡一样,别说起床了,有时候连抬一下胳膊都觉得费劲。这种累不是因为做了什么体力活,而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枯竭。他们不是不想动,是真的没有能量去动。以前喜欢做的事,比如打球、看电影、跟朋友聚会,现在连想都不想了,因为光是想到要出门这个动作,就觉得累得不行。这在医学上叫“快感缺乏”(Anhedonia),就是体验快乐的能力丧失了。
第二个,思维模式不一样。
焦虑的思维是“灾难化”的。一件很小的事情,会被无限放大。比如,老板今天开会没点名叫我发言,焦虑的人可能会想:“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?我是不是要被开除了?被开除了我怎么还房贷?我的人生完蛋了。” 整个思维链条像失控的火车一样,冲向最坏的结果。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担忧,念头一个接一个,停不下来,这叫“思维反刍”(Rumination),但焦虑的反刍主要是对未来风险的预演。
抑郁的思维是“绝对化”和“自我否定”的。他们的想法更倾向于给自己下定论。比如,“我就是一个失败者。” “永远都不会有人爱我。” “生活永远都不会好起来了。” 你看,这里面有很多“总是”、“永远”、“从不”这样的词。而且,他们倾向于把所有坏事都归咎于自己。项目失败了,是我的错;朋友不开心,是我说错话了。这种思维反刍,更多是针对过去的错误和自身的无价值感。
第三个,身体的反应有侧重。
焦虑症的身体症状,基本上就是“战斗或逃跑反应”的慢性版本。比如心悸、胸闷、呼吸急促、头晕、出汗、发抖、胃肠道不适(比如总想上厕所或者胃痛)。这些都是身体在为应对“威胁”做准备。很多人第一次经历惊恐发作(Panic Attack)时,都以为自己是心脏病犯了,直接就去挂急诊了。因为那种濒死感太真实了。
抑郁症的身体症状,更像是一种全面的“关机”。除了前面说的疲劳,还可能包括:食欲的剧烈变化(要么暴饮暴食,要么完全没胃口)、睡眠问题(要么失眠,要么整天都在睡)、身体上莫名的疼痛(比如后背疼、头疼),但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任何问题。性欲减退也是一个很常见的表现。身体好像在说:“我不想再参与任何事了。”
那么,为什么大家会搞混呢?
因为焦虑和抑郁经常同时出现。根据一些研究数据,大概有一半的抑郁症患者也同时符合焦虑症的诊断标准。这叫“共病”。
它们俩是会互相影响的。你想,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焦虑状态,每天都活在对未来的恐惧里,身体和精神都被耗得差不多了,他自然会感到筋疲力尽和无助。当这种无助感持续下去,他可能会开始觉得“反正我怎么努力都没用,未来就这样了”,这就滑向了抑郁。
反过来也一样。一个抑郁的人,对自己完全没有信心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。那他去做任何事情之前,自然会感到害怕和担心,怕自己又搞砸了。于是,抑郁就引发了焦虑。
所以,很多时候你看到的不是一个纯粹的焦虑症患者,或者一个纯粹的抑郁症患者,而是一个混合体。他们的情绪就像一团乱麻,一会儿担心未来,一会儿又为过去感到悲伤。
搞清楚区别到底有什么用?
用处很大。因为它决定了你应该从哪里开始着手解决问题。
如果你的问题核心是焦虑,那么处理的重点可能是学习如何管理你的“担忧”。比如,认知行为疗法(CBT)里有一些技术,教你识别并挑战那些“灾难化”的自动化思维。你可能会学一些放松技巧,比如深呼吸、正念冥想,来让你的身体从“战斗”模式里退出来。暴露疗法也是针对特定恐惧(比如社交恐惧)的有效方法,让你一步步去面对你害怕的东西,直到你发现它其实没那么可怕。
如果你的问题核心是抑郁,处理的重点可能是“行动起来”,打破“我什么都做不了”的僵局。比如,行为激活疗法(BA)就会鼓励你,哪怕再没动力,也先从最小的事情做起。今天的目标不是“我要变开心”,而是“我要下床洗个脸”。完成一个微小的目标,会给你带来一点点的掌控感,这一点点掌控感就是对抗无力感的开始。同时,治疗也会处理那些自我否定的思维模式。
当然,我在这里说的这些,只是为了帮你理解。这绝对不能替代专业的诊断。如果你感觉自己被这些情绪困扰,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、学习或者人际关系,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聊一聊。
他们会用专业的量表和访谈,帮你搞清楚你面对的到底是什么。有时候,一些身体疾病(比如甲状腺问题)也会引发类似的情绪症状,这些都需要医生来排除。
最后想说的是,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,它们都不是性格缺陷,不是你“想太多”或者“太脆弱”。它们是真实存在的疾病,就像感冒和胃病一样,有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。它们是可以被理解,也是可以被治疗的。第一步,就是先正确地认识它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