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三一律的名词解释

一说“三一律”,很多人头都大了,觉得这是什么古董规矩,离我们很远。其实不是。这东西不光在戏剧史上很重要,它背后的想法,到今天还在影响我们看的电影、玩的游戏。咱们今天就把这个事儿聊透,用大白话。

首先,什么是“三一律”?
拆开看,就是三个“一”的规定。
1. 时间一律 (Unity of Time): 剧本里故事发生的时间,不能超过24小时。从戏开始到戏结束,整个故事就在一天之内讲完。
2. 地点一律 (Unity of Place): 整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一个固定的地点。比如,一个房间里,或者一个广场上。不能今天在巴黎,明天跑去伦敦。
3. 情节一律 (Unity of Action): 整个戏只能有一条主线故事,不能有旁枝末节的副线。所有情节都必须围绕这条主线展开,任何跟主线没直接关系的人物和事件,都得删掉。

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死板?没错,就是很死板。但你先别急着下判断,得知道它当初为什么会出现。

这个规矩的源头,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。他在他的《诗学》里提到了戏剧要有完整统一的情节,这是“情节一律”的雏形。他也顺便提了一句,说悲剧的情节最好“力求在一天之内完成”,这是“时间一律”的模糊概念。但他当时也就是提一嘴,没当成金科玉律。

真正把这事儿搞成铁律,甚至有点走火入魔的,是17世纪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们。他们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奉为圣经,并且自己又加上了“地点一律”,凑成了“三一律”,要求所有正规的悲剧都必须严格遵守。

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干?闲的吗?不是。
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很简单,就两个字:逼真

你想想17世纪的剧场是什么样的。没有电灯,没有复杂的舞台机械,没有现在这种电影剪辑手法。观众就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坐两三个小时,看着演员在同一个舞台上演戏。
在这种条件下,戏剧家们觉得,如果舞台上发生的故事时间跨度几十年,地点到处飞,观众会很难相信这是真的。一个演员刚在台上演完20岁的青年,下半场一出来,胡子白了,说自己80岁了,观众会觉得很假。一个场景刚演完客厅里的事,幕布一拉开,突然就到了战场上,观众也会觉得跳脱。

所以,他们认为,为了让观众能沉浸进去,相信舞台上发生的是“真实生活的一部分”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戏剧的时间、地点和观众体验到的时间、地点尽量保持一致。
观众在剧场里坐了三小时,戏里的故事也差不多就过了三小时,最多不超过一天。观众一直看着同一个布景,戏里的故事也就发生在这个地方。这样一来,“假定性”就降到了最低,真实感就上来了。
而且,“情节一律”也能让故事更集中、更有力。没有乱七八糟的副线干扰,观众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主角的命运和核心冲突上,戏剧的冲击力会更强。

举个最经典的例子,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《伪君子》。
这部戏就是“三一律”的完美范本。
* 时间: 整个故事从头到尾,就发生在一天之内。
* 地点: 所有情节都发生在家主奥尔贡家的客厅里。人物进进出出,但场景从没换过。
* 情节: 只有一条主线,就是揭穿骗子答尔丢夫的真面目。所有的人物对话、矛盾冲突,都是为了这个核心目的服务的。

你看,在这样的框架下,故事的节奏变得特别紧张。矛盾一个接一个地爆发,观众喘不过气来,因为没有时间和空间让你分神。这就是“三一律”在当时追求的艺术效果:高度集中,充满张力。

但是,任何规则一旦变成教条,就会出问题。
“三一律”最大的问题就是,为了形式上的“逼真”,牺牲了内容上的“真实”。
真实的生活是复杂的,时间跨度很长,充满了各种偶然和巧合。为了把几十年的恩怨情仇硬塞进24小时和一个房间里,剧作家们不得不搞出很多很生硬的设计。比如,很多关键情节不是在舞台上发生的,而是通过一个角色跑上台,用大段的对话来“转述”。“哎呀不好了!我刚才在城外看到将军打败仗了!”——这种处理方式,其实一点也不“逼真”。

所以,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反对它。
头号反对派代表就是莎士比亚。莎士比亚的戏,完全是“三一律”的反面教材。
比如《哈姆雷特》,故事时间跨度好几个月;地点从城堡、到墓地、再到海上;情节除了哈姆雷特的复仇主线,还有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的副线,以及戏班子伶人的故事。
莎士比亚根本不在乎“三一律”那一套。他追求的是更宏大、更深刻的真实——人性的真实。他要写的是一个角色完整的心路历程,是整个国家的命运变迁。这些东西,根本不可能被锁在24小时和一个房间里。

这种争论持续了很久。最后,随着浪漫主义戏剧的兴起,大家普遍认为莎士比亚这种写法更自由、更能反映生活的广阔和复杂。“三一律”作为一条必须遵守的铁律,基本上就被废除了。

那么,聊了半天,这古董规矩对我们今天还有意义吗?
当然有。虽然它作为强制规则已经死了,但它背后的创作思想,作为一种“方法”,依然活得很好。

“情节一律”的精神,其实就是现代编剧常说的“聚焦”。
一个好故事,一定有一个清晰、强大的主线。你看那些评价很高的电影,比如《寄生虫》,它的核心情节就是穷人一家如何“寄生”到富人家庭。所有的细节,不管是P图、练习话术,还是后来的地下室秘密,全都是为主线服务的。如果电影中间突然插一段讲那个富人爸爸在公司怎么开会,或者那个小儿子的同学在学校怎么考试,观众马上就会觉得拖沓、无聊。所以,保持情节的统一和集中,是所有好故事的基本要求。

“时间一律”和“地点一律”,现在成了一种创造独特观影体验的“极限挑战”。
很多电影和戏剧会主动选择这种“限制模式”来玩出花样。
比如电影《十二怒汉》。整个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一个封闭的陪审团房间里,时间也就几个小时。这种极端的限制,反而把戏剧张力拉满了。12个人的观点交锋、人性的善恶摇摆,在那个小空间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。观众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窒息感和紧张感。
再比如电影《活埋》。一个男人,一口棺材,一部手机。90分钟的电影,地点就没变过,时间也是连续的。这种设定把观众的情绪和主角的绝望牢牢绑在了一起。
还有像《狙击电话亭》、《网络谜踪》这些电影,都是在利用“三一律”的限制性,把它变成一种风格和叙事优势。先做一个减法,把时空限制住,然后在这个小盒子里,把故事的深度和强度做到极致。

所以,你看,“三一律”不是一个简单的、过时的创作规则。
它最早是为了解决特定技术条件下的“逼真”问题而诞生的。
它因为过于僵化,束缚了艺术的想象力而被打破。
但它所包含的“集中”、“聚焦”和“张力”等核心思想,又以新的形式在今天的影视作品中不断重生。

下次你再看到一部电影,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,或者所有角色都被困在一个地方的时候,你就能明白,导演其实是在用几百年前的老规矩,给你制造一种全新的、紧张刺激的观影体验。这东西,其实离我们一点也不远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三一律的名词解释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