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雪峰那句“文科都是服务业”,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盆冷水,一下子就炸了。
很多人听了很不爽,觉得被冒犯了。凭什么?学了四年中文、历史、哲学,最后就成了“服务员”?这话说得太难听,也太功利了。但另一边,也有不少人点头,觉得他说的是大实话,只是不好听而已。
咱们先别急着站队,也别急着开骂。先把“服务业”这个词掰开了看。
我们一听到“服务业”,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?大概率是餐厅服务员、酒店前台、商场导购。这些确实是服务业,但只是服务业金字塔最底层的那一小部分。
服务业的定义其实很简单,就是不生产实体产品的行业。医生算不算服务业?算的,他提供医疗服务。老师算不算服务业?算的,他提供教育服务。律师算不算服务业?算的,他提供法律服务。金融分析师、咨询顾问、程序员、设计师、HR,这些全都是服务业。
这么一看,是不是范围大了很多?服务业内部的差距,比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差距还要大。同样是“服务”,在街边小餐馆端盘子,和在陆家嘴的顶级律所里给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做法律咨询,那是两个世界。一个可能月薪三五千,一个可能时薪三五千。
所以,张雪峰说的“文科都是服务业”,这句话本身从定义上找不出太大毛病。文科专业,比如汉语言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新闻、法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,毕业后对口的工作,几乎100%都在服务业的范畴里。你学历史的,总不能去工厂流水线拧螺丝吧?大概率是去做老师、编辑、文案、公务员、研究员。这些,全都是服务业。
问题出在哪?出在“都”这个字,以及他说话的那个语境。
他一竿子打翻一船人,把高端、中端、低端的服务业混为一谈。他没有区分,或者说故意模糊了,一个文科生毕业后,到底是去做月薪三五千的“服务员”,还是去做年薪百万的“服务专家”。这种模糊,就造成了巨大的误解和冒犯。
而且,我们必须明白张雪峰的身份。他是什么人?他是高考志愿规划师。他的核心工作,就是帮那些对未来一脸迷茫的高三学生和焦虑的家长,选一个“性价比高”的专业。他的目标客户,不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富二代,而是那些希望孩子能通过一张大学文凭,找到一份好工作,实现阶层跃升的普通家庭。
对于这些家庭来说,投入和产出是必须计算的。四年学费加生活费,小十万甚至更多,毕业后能不能快速找到一份体面的、收入不错的工作?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。
从这个角度出发,张雪峰的逻辑就非常清晰了。理工科,特别是计算机、电子信息、自动化这些硬核工科,专业壁垒高,技能明确。你学了四年编程,你出来就是会写代码,很多公司就需要你这个技能。你的“产品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代码、程序、硬件。你的职业路径相对清晰:初级工程师、高级工程师、架构师、技术总监。
但文科呢?大部分文科专业,教的不是一个可以直接拿到人才市场上“售卖”的硬技能。
学历史,你学到的是什么?是批判性思维,是资料搜集和分析能力,是宏大的叙事能力。
学哲学,你学到的是什么?是严谨的逻辑推演能力,是抽象思考和辨析概念的能力。
学中文,你学到的是什么?是文字表达能力,是共情和理解人性的能力。
这些能力重不重要?重要。但是,它们不是“显学”。它们不像“会写Java”或者“会画CAD图”那样,可以直接写在简历上,让HR一眼就看到你的价值。这些能力是“软技能”,是“底层代码”,需要你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,慢慢转化,才能体现出价值。
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:文科生在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,普遍会更迷茫,起薪也可能更低。因为企业看不透你。一个公司招个程序员,给他一道题,他做出来了,水平就八九不离十。招个文科生呢?让他写篇稿子?这个标准太主观了。而且很多岗位,比如行政、人事、市场助理,对专业没有硬性要求,看起来谁都能干。这就导致了求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。
所以我理解张雪峰为什么那么说。他的话是说给那些普通家庭听的“避坑指南”。他的潜台词是:如果你家里没矿,也没什么人脉资源,就想安安稳稳找个工作,那选理工科,确定性更高。选文科,不确定性太大,你可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律师、作家、管理者,但也可能毕业后在一些基础的服务性岗位上挣扎很久。这个风险,很多普通家庭承担不起。
那么,作为文科生,或者打算学文科的学生,该怎么办?
第一步,接受现实。
你要承认,你选的专业,大概率不会给你一个清晰的、唯一的职业路径。不要再抱着“我学了新闻就一定能去大媒体当记者”这种想法。现实是,新闻专业毕业的人,大部分都没在做新闻。你要做的,是接受这种不确定性,并学会利用它。
第二步,重新定义你的专业。
不要跟别人说“我是学历史的”。你要学会把你的能力翻译成市场听得懂的语言。你应该说:“我擅长从海量、杂乱的信息中,快速抓取关键线索,并整理成清晰的报告。我对复杂事物的演变规律有很强的洞察力。”你看,这么一说,是不是市场研究、战略咨询、行业分析的岗位都能对上了?把你的“屠龙之术”,包装成市场需要的“杀猪之法”。
第三步,疯狂地去实践。
文科生的软技能,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变成硬通货。你光说自己文笔好没用,你得拿出你运营的公众号,上面有10万+的爆款文章。你光说自己组织能力强没用,你得拿出你策划并成功执行的校园活动案例,拉了多少赞助,覆盖了多少人。大学四年,别只待在图书馆。去实习,去参加比赛,去搞社团,去做项目。这些实践经历,就是你毕业时简历上最有分量的东西。我认识一个学社会学的朋友,大学期间跟着老师做了好几个社会调查项目,从问卷设计到数据分析全都自己来,毕业后没去街道办,直接进了一家头部的市场研究公司,起薪比很多工科生都高。因为他有拿得出手的项目经验。
第四步,主动去链接。
文科的职业道路是非线性的,很多机会都不是挂在招聘网站上的,而是通过人脉和信息网络获得的。你要主动去认识不同行业的人,去了解那些看似和你的专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岗位,到底在做什么。多和学长学姐聊,多参加行业分享会。你会发现,你的专业能力,其实可以在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发光。比如一个哲学系的学生,逻辑思辨能力极强,后来去做了产品经理,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产品逻辑的设计,比很多技术出身的同事都做得好。
说到底,张雪峰的话像一剂清醒剂。它刺耳,但它让你不得不去思考一个核心问题:大学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?是培养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健全的人,还是培养一个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螺丝钉?
理想状态下,应该是前者。但现实是,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先成为一个合格的螺丝钉,才能去追求更广阔的精神世界。
所以,对文科生来说,张雪峰的话不是一句侮辱,而是一个提醒。它提醒你,不能再躲在象牙塔里空谈情怀和理想,你必须把学到的屠龙之术,转化成能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真本事。这个转化的过程是痛苦的,需要你自己去摸索、去实践、去碰壁。
文科的价值,不在于它能保证你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,而在于它为你的人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强的可塑性。但前提是,你能主动地、有策略地去把这些可能性变成现实。否则,再好的底层代码,没有实际应用场景,也只是一堆无用的字符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