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看到成语题就头疼,是不是你?四个选项里的成语,感觉个个都认识,又好像个个都差点意思。放进句子里读一遍,哪个好像都挺顺口。最后凭着“语感”选一个,一对答案,完美避开正确选项。这场景,太熟悉了。
问题出在哪?就出在“语感”这两个字上。在平时说话聊天,语感可能够用,但在行测这种抠字眼的考试里,语感是最不靠谱的东西。命题人挖的坑,就是专门等着靠语感做题的人往下跳。想搞定成语题,得扔掉感觉,换上规则。
我们先来看一个最经典的坑:不孚众望和不负众望。
这两个词,就差一个字,读音还很像。单看字面,很多人会蒙。
“不孚众望”里的“孚”,是信服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里说,“孚,信也”。所以“不孚”就是不能使人信服。整个成语的意思是,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,让大家失望了。这是一个贬义词。
“不负众望”里的“负”,是辜负的意思。“不负”就是没有辜负。所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,没辜负大家的期望,干得漂亮。这是一个褒义词。
你看,意思完全相反。考试的时候,如果一个句子说“小张经过努力,终于______,带领团队拿下了项目”,你靠语感去读,可能觉得两个都行。但只要你知道“孚”和“负”的区别,答案就只能是“不负众望”。这就是规则,比语感可靠一百倍。
所以,正确的做法是什么?是建立一个分析框架。遇到成语题,不要上来就读,而是像做数学题一样,分步骤去拆解。
第一步:看搭配对象。
成语是有“脾气”的,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用。有的成语只能形容人,有的只能形容物,有的只能形容特定的场景。用错了地方,意思就全错了。
比如“汗牛充栋”,这个词是形容书多。牛拉着书都累得出汗,书多到能堆满整个屋子。它的搭配对象,只能是“书籍”、“藏书”这类东西。你不能用它来形容人多。比如题目里说“节假日的商场里,顾客______”,选项里有“汗牛充栋”,这就是个陷阱。人再多,也不能用“汗牛充栋”来形容。
再比如“美轮美奂”,这个词出自《礼记》。原文是讲宫室建筑的,所以它只能用来形容建筑物的高大、华丽、宏伟。你不能用它来形容一件衣服、一幅画,更不能用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。如果说“她的舞姿真是美轮美奂”,这就是错的。
做题的时候,先看句子里的主语或者宾语是什么,再看选项里的成语能不能和它搭配。这一步就能帮你排除掉至少一两个错误选项。
第二步:看感情色彩。
成语分为褒义、贬义和中性。句子的语境也分好坏。用一个贬义词去形容一件好事,或者用一个褒义词去描述一个坏人,这都是常见的出题套路。
比如“无所不为”和“无所不能”。
“无所不为”的意思是,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。这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。
“无所不能”的意思是,什么都会,能力很强。这是一个褒义词。
题目可能会这样出:“这位黑客技术高超,侵入系统如入无人之境,简直__。” 空格里应该填什么?语境里虽然提到了“技术高超”,但“黑客”、“侵入系统”这些词决定了整个句子的感情色彩是负面的。所以用“无所不为”更贴切,形容他利用技术干坏事。如果换个句子:“这位科学家凭借自己的才智,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,在同行眼中几乎是____的”,那这里就必须用褒义的“无所不能”。
辨别感情色彩,是做对题目的关键。
第三步:看语义轻重。
有些成语意思相近,但表达的程度不一样。有的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,有的则是程度非常深。这就需要根据句子的语境来判断,到底需要多“重”的词。
比如“闻所未闻”和“骇人听闻”。
“闻所未闻”就是从来没听说过,表示很新奇。它的程度比较轻,是个中性词。
“骇人听闻”是说事情让人听了感到非常震惊和害怕。它的程度很重,是个贬义词。
看这个句子:“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,有一些我们__的奇特风俗。” 这里只是说风俗奇特,我们没听过,用“闻所未闻”就足够了。
如果换成:“那起恶性案件的作案手法残忍,细节____。” 这里的语境是“恶性案件”、“残忍”,程度非常重,就必须用“骇人听闻”。
第四步:看语义侧重点。
这是最难的一步,也是区分高手的关键。很多成语看起来意思差不多,但强调的重点完全不同。
比如“一蹴而就”和“一劳永逸”。
“一蹴而就”的“蹴”是踢、踏的意思,重点在于“一”,强调过程非常快,一下子就成功了。它通常用在否定句里,比如“学习知识不可能一蹴而就”。
“一劳永逸”的重点在于“永逸”,意思是辛苦一次,就能永远安逸。它强调的是结果的永久性,一次性解决问题,以后再也不用烦了。
如果题目是:“妄想通过一次突击检查就______地解决掉所有安全隐患,是不现实的。” 这里强调的是“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”,并且让问题不再出现,所以侧重点是“结果的永久性”,应该用“一劳永逸”。如果用“一蹴而就”,语义就不对了。
掌握了这四个步骤——看搭配、看色彩、看轻重、看侧重——你就有了分析成语的工具。这比凭空感觉要稳得多。
最后说一下怎么积累。不要去买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从头背到尾,效率太低了。最好的方法,是在做题中积累。
准备一个本子或者在手机备忘录里建一个文档。每次做错一道成语题,不要只看正确答案是什么就完了。你要做的是,把这道题的四个选项都查一遍。
特别是那些你选错的,或者让你犹豫不决的成语。
把它们记下来,格式可以这样:
【易混淆成语组】:A vs B
A的含义:[简单解释,侧重点是什么]
B的含义:[简单解释,侧重点是什么]
区别:[用搭配对象、感情色彩等角度写出核心区别]
例句:[各造一个最能体现其用法的句子]
比如,你今天做错了“不孚众望”和“不负众望”,就按上面的格式记下来。这个过程看着慢,但效果比你刷100道题还好。因为你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,而是在主动地分析、总结、归纳。这样积累下来的东西,才是你自己的。几个月下来,常见的考试陷阱你基本都能踩平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