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国考《行测》知识点:细节判断中的应试思维

细节判断题,很多人觉得是送分题。不就是考眼神,看看选项和原文是不是一样吗?但最后一对答案,错得一塌糊涂。问题出在哪?

问题出在,你用的是“日常阅读思维”,而不是“应试思维”。

日常我们看文章,是为了理解大意。大脑会自动帮你总结、归纳、甚至联想。比如看到“小明每天早上都吃一个苹果”,你脑子里可能就会自动补上一句:“看来小明很注重健康”或者“小明应该挺喜欢吃苹果的”。这在生活中没问题,能帮你快速获取信息。

但在行测考场上,这种思维方式是致命的。细节判断题考的不是理解,而是匹配。它要求你把大脑里那个爱联想、爱总结的小人摁住,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文字扫描仪。

应试思维的核心就三条,记住这三条,你的正确率会高很多。

第一条:绝对忠于原文,当一个“找不同”的机器。

什么叫绝对忠于原文?就是原文怎么说,你就怎么信。一个字都不能多,一个字都不能少。选项里任何一个词和原文有细微差别,都要高度警惕。

最常见的坑有这么几个:

  1. 范围的偷换。原文说“一些地区出现了旱情”,选项说“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旱情”。“一些”和“大部分”差了十万八千里,直接排除。原文说“青少年群体容易沉迷网络”,选项说“所有青少年都容易沉迷网络”。“群体”和“所有”也是两码事。这种坑特别多,看见“所有”、“都”、“一切”、“任何”这种表示绝对范围的词,马上回原文找对应的依据。找不到,基本就是错的。

  2. 时态的偷换。原文说“这项技术未来有望解决……问题”,用的是“有望”,表示将来时。选项说“这项技术已经解决了……问题”,变成了完成时。一词之差,意思完全变了。还有把“曾经是”换成“现在是”的,都是一样的套路。

  3. 语气的偷换。这是最隐蔽,也最容易错的。原文说“可能导致”、“或许是”,用的是不确定的推测语气。选项直接说“导致了”、“就是因为”,变成了确定的陈述语气。这种选项看起来好像“总结”得挺到位,但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原文给定的信息强度。记住,不确定就是不确定,不能替作者下结论。

所以,做题的时候,不要去“读懂”它,而是去“比对”它。就像玩找不同游戏,把选项和原文放在一起,一个词一个词地看,哪里不一样,哪里就是考点。

第二条:杜绝任何脑补和常识推理。

这是最反人性的一条,但必须做到。行测的阅读材料,就是你判断对错的唯一宇宙。这个宇宙之外的任何知识、常识、逻辑,都不能带进来。

举个我当年做错的真题(大意):原文说,一项研究发现,喝咖啡的人群中,得某种病的概率比不喝咖啡的人群要低。

然后一个选项说:喝咖啡有助于预防这种疾病。

我当时一看,这不就是原文的意思吗?研究都发现了相关性,那不就是能预防吗?符合常识。然后就选了,结果错了。

为什么错?因为原文只说了“A人群中发病率比B人群低”,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【相关性】现象。但选项说“A导致了B”,这是一个【因果】关系结论。从相关性是推不出因果性的。也许是那些喝咖啡的人,本身生活习惯就更健康呢?比如他们更喜欢运动,收入更高,医疗条件更好?这些都可能。原文没说,你就不能推。

这就是细节判断的残酷之处。它要求你完全放弃自己的主观判断。你只需要当一个传话筒,原文说了A,选项复述A,那就是对的。原文说了A,选项根据A推导出了B,不管B在现实中看起来多么合理,只要原文没直接说,就是错的。

所以,拿到一个选项,你心里要问的不是“这个选项说得对不对?”,而是“原文里有没有一模一样的话来支撑这个选项?”。找不到,就是错的。

第三条:先看选项,再回原文定位,带着问题去找答案。

很多人习惯先把一大段文字从头到尾读完,读得云里雾里,再去看选项,发现好像每个选项都跟原文有点关系,但又记不清具体在哪了,只好再回去读一遍。这样浪费时间,而且容易被整段文字的“大意”干扰。

正确率高的方法是反过来:

第一步:看选项A。比如选项A说:“CFCs是造成南极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。”

第二步:从选项里抓关键词。“CFCs”、“南极臭氧空洞”、“主要原因”。

第三步:带着这几个关键词,像用搜索引擎一样,快速扫描原文,找到包含这些词的那句话或者那几句话。

第四步:精读定位到的那几句话。仔细比对原文的表述和选项的表述。比如,原文说的是“CFCs是造成南极臭氧空洞的重要原因之一”,而选项说的是“主要原因”。“之一”这个词被选项偷偷拿掉了,意思就变了。这个选项就是错的。

用这个方法,你把一道阅读理解题,拆解成了四个独立的“判断对错”的小任务。每个选项都单独处理,互不干扰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你的目标非常明确,就是去原文核实这一句话的真伪。你不需要理解全文的逻辑结构,不需要记住作者的观点,大大降低了大脑的负担,也避免了主观臆断。

我们来走一遍完整的流程。假设有这样一段原文和选项:

【原文片段】“研究显示,长期摄入过量糖分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。尤其是一些加工食品中添加的果葡糖浆,其代谢方式与普通蔗糖不同,更容易在肝脏转化为脂肪,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。因此,世界卫生组织建议,成年人每天的添加糖摄入量应控制在25克以内。”

【选项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:
A. 果葡糖浆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凶。
B. 只要每天摄入的糖分不超过25克,就不会有健康风险。
C. 所有种类的糖都会在肝脏转化为脂肪。
D. 加工食品中的某些糖分可能对健康产生威胁。

我们用应试思维来分析:

选项A:“元凶”。这是个非常绝对的词。我们带关键词“果葡糖浆”、“心血管疾病”定位原文。原文说它“更容易在肝脏转化为脂肪,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”,以及前面提到过量糖分“可能增加……风险”。原文用词是“可能”、“潜在威胁”,选项直接定性为“元凶”,语气和程度都夸大了。错误。

选项B:“只要……就……”。这是绝对化的条件关系。带关键词“25克”定位原文。原文是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……应控制在25克以内”。这是个“建议”,是一种指导。选项把它变成了“只要不超过就不会有风险”的承诺,偷换了概念。比如有的人本身就有其他疾病,就算糖摄入达标,也不代表“不会有健康风险”。错误。

选项C:“所有种类”。这是绝对化的范围。带关键词“糖”、“肝脏”、“脂肪”定位。原文只说了“果葡糖浆……更容易在肝脏转化为脂肪”,并没有说“所有种类”的糖都这样。范围扩大了。错误。

选项D:“加工食品中的某些糖分可能对健康产生威胁”。我们来核对。原文说了“尤其是一些加工食品中添加的果葡糖浆”,这对应“加工食品中的某些糖分”。原文又说“对健康构成潜在威胁”,这对应“可能对健康产生威胁”。每个词都能在原文找到依据,语气、范围都一致。正确。

你看,整个过程,我们没有依赖任何自己的医学常识,只是在做文字匹配。把你自己当成一个没有感情的文字匹配机器,正确率就上来了。这就是细节判断题的应试思维。练习的时候,就要刻意地这样去训练自己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国考《行测》知识点:细节判断中的应试思维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