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懿的字是仲达。
这个名字其实包含了两层意思,一层是他在家里的排行,另一层是他爹妈对他的期望。咱们一个个拆开说。
先说“仲”这个字。在古代,兄弟排行一般用“伯、仲、叔、季”来表示。伯是老大,仲是老二,叔是老三,季是最小的。司马懿是家里的老二,所以他的字里带一个“仲”字。这事儿有证据,他的亲哥哥叫司马朗,字伯达。你看,一个“伯”,一个“仲”,对上了。司马家八兄弟,号称“司马八达”,每个人的字里都带个“达”字,然后用伯仲叔季来排。老大司马朗字伯达,老二司马懿字仲达,老三司马孚字叔达,老四司马馗字季达,后面还有四个,名字就不一一列了。所以,“仲”这个字,就是告诉别人,司马懿在家里排老二。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常见的取字方法,直接、清楚。
接下来说“达”这个字。这部分就更有意思了,也更能体现古代人取名字的讲究。古人取名和取字,不是随便来的,名和字之间通常有很强的关联性。一般来说,字是用来解释或者补充名的。
司马懿的“名”是“懿”(yì)。“懿”在古代汉语里是个非常好的字,意思是美好、德行高尚、深远。比如《诗经》里就有“民之秉彝,好是懿德”,就是说老百姓天性如此,都喜欢美好的德行。所以,司马懿这个名,寄托了他父亲司马防对他的期望,希望他成为一个品德高尚、有内涵的人。这是对他内在品质的要求。
那么,他的字“达”(dá)又是什么意思呢?“达”的意思是通达、显达、达到。它指向的是一种外在的成就和状态。比如我们常说“飞黄腾达”、“达官贵人”。所以,“达”代表的是事业上的成功、社会地位的显赫。
现在,你把他的名和字连起来看:名“懿”,字“仲达”。内在是“懿”,要有美好的品德;外在是“达”,要取得事业的成功。这两者合在一起,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理想人格:一个君子,不仅要有高尚的内在修养(懿),还应该把这种修养体现在外部,建功立业,兼济天下(达)。这就是所谓的“内圣外王”。
这种“名”和“字”相互呼应的取名方式,在三国时期非常普遍。我再举几个大家熟悉的例子,你就更能理解了。
比如诸葛亮,字孔明。他的名是“亮”,字是“明”。亮和明是同义词,意思都是光明、智慧。这是最直接的一种,字就是名的同义词,用来加强名的含义。希望他这个人既亮又明,聪明绝顶。
再比如曹操,字孟德。他的名是“操”,意思是操守、品行。他的字是“德”,意思是德行、道德。“孟”在这里也是表示排行,有老大的意思。所以他的字就是告诉你,他的操守(操)是建立在崇高德行(德)之上的。字解释了名的内涵。
还有刘备,字玄德。他的名是“备”,有具备、完备的意思。他的字是“玄德”,玄是深奥、高远的意思,“玄德”就是指高深莫测的德行。连起来看,就是希望他能具备(备)高深的德行(玄德)。
回头再看孙权,字仲谋。他也是老二,所以字里有个“仲”。他的哥哥孙策,字伯符。你看,又是“伯”和“仲”。孙权的名是“权”,意思是权力、权衡、谋略。他的字是“谋”,就是计谋、谋划的意思。名和字也是同义关联,强调他在权谋方面的才能。
通过这几个例子,你就能发现,古人取名字是一套完整的逻辑。名是核心,是长辈叫的,比较私密。字是成年后,平辈之间或者晚辈对长辈称呼时用的,表示尊重。所以,字往往会把名的美好寓意给阐发出来,让人一听你的字,就知道你这个人被寄予了什么样的期望。
所以,回到司马懿的“仲达”。“仲”是排行,“达”是期望。司马防希望自己这个有“懿”德的二儿子,能够将内在的美好品德,转化为外在的功业,最终实现通达、显达的人生。
从司马懿一生的经历来看,他确实做到了“达”。他从一个普通官员做起,熬死了曹操、曹丕、曹叡三代君主,最终通过高平陵之变,完全掌控了曹魏的军政大权,为后来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。可以说,在事业成就上,他“达”到了顶峰。
但至于他是否完全符合他名字里的那个“懿”字,也就是品德美好,这就成了历史上一个巨大的争议点了。支持他的人认为,他在乱世之中保全家族,结束纷争,是了不起的政治家。批评他的人则认为,他隐忍、权谋、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江山,是个不忠的权臣。这两种看法,直到今天还在被人反复讨论。
不过,单从名字来看,“仲达”这两个字,精准地概括了他的家庭角色和他父亲对他的全部人生规划。这不仅仅是一个代号,更是他一生都要去回应的一个命题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