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好学习
天天向上

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

聊到“狡兔三窟”这个词,很多人都知道是说一个人得有好几个后备计划,不能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。但这个成语背后到底是谁的故事,那只“狡兔”是谁,帮他挖洞的又是谁?这事儿就很有意思了。

这故事的主角,其实不是那只兔子,而是给兔子挖洞的人。这人叫冯谖(féng xuān)。而那只“兔子”,就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。

孟尝君,本名叫田文,是齐国的贵族,官当得很大,手下养了三千多个门客,就是靠他吃饭的各种人才。冯谖一开始就是这三千分之一,而且还是最不起眼的那种。他刚来投靠孟尝君的时候,要这要那,显得特别贪心,孟尝君的手下都看不起他。但孟尝君这人格局大,都满足了他。

故事的关键,是从孟尝君派冯谖去他的封地“薛”收债开始的。薛地这个地方,就像是孟尝君的私人产业园,很多人欠了他钱。派冯谖去,就是让他把账讨回来。

冯谖临走前问了孟尝君一句:“债收回来,要买点什么回来吗?” 孟尝君说:“你看家里缺什么,就买点什么吧。”

结果,冯谖到了薛地,干了件大事。他把所有欠债的人都叫过来,当着大家的面,一把火把所有的借条全烧了。然后他对老百姓说:“孟尝君说了,大家的债都不要了。” 薛地的老百姓当场就山呼万岁,感激得不行。

冯谖空着手回去,孟尝君当然很不高兴,问他:“我让你去收债,你怎么空手回来了?我让你买点东西,你买了什么?”

冯谖不慌不忙地回答:“我看您府上什么都不缺,金银珠宝、良马美女都有。就缺一样东西,叫‘义’。所以,我自作主张,为您把‘义’买回来了。” 孟尝君虽然心里不爽,但也说不出什么,这事就算过去了。

这就是冯谖挖的第一个洞。这个洞,叫“民心”。

过了一年,齐国国君听信了小人的谗言,把孟尝君的相国职位给免了。孟尝君一下子从权力中心掉了下来,只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地去。他走的时候,以前那三千门客,跑得一个不剩,只有冯谖跟着他。

当孟尝君的车队还没到薛地,离着还有百里远的时候,就看到薛地的老百姓,男女老少,都出来夹道欢迎他。看到这个场面,孟尝君才真正明白冯谖当初烧掉债券的意义。他对冯谖说:“先生给我买的‘义’,我今天亲眼看到了。”

冯谖对他说:“狡兔三窟,才能免于一死。您现在只有一个洞,就是薛地的民心。还不能高枕无忧,请让我为您再挖两个洞。”

于是,冯谖开始挖第二个洞。

他开着车,带着礼物,跑到了西边的魏国。他对魏国国君说:“齐国有个大才子叫孟尝君,现在被齐王罢免了。如果魏国能把他请过来当相国,那魏国肯定能富国强兵,甚至能压过齐国。”

魏王一听,觉得太有道理了。马上准备了厚礼和高规格的车马,派使者去请孟尝君。魏国这样大张旗鼓地来挖人,来来回回跑了三趟。

这消息很快就传回了齐国。齐国国君和朝廷大臣们一下子就慌了。孟尝君这样的人才,自己不用就算了,要是跑到敌对的魏国去,那还了得?他太了解齐国的内情了,这绝对是个巨大的威胁。

于是,齐王赶紧派人,带着更丰厚的礼物和道歉信,去请孟尝君官复原职。而且官位比以前还高。

冯谖成功了。他通过制造外部竞争,让齐王认识到孟尝君的不可或缺。孟尝君不仅回到了权力中心,而且地位比以前更稳固。

这就是第二个洞。这个洞,叫“外部价值”或者说“国际声望”。它让孟尝君在国内的地位变得无可替代。

等孟尝君重新当上相国后,冯谖又对他说:“现在还不能说完全安全了。我请求您向齐王提一个要求,把齐国先王的宗庙祭器,分一部分到薛地,为您建立一个宗庙。”

这招就更厉害了。在古代,宗庙是一个国家的根本,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。如果齐国的宗庙建在了薛地,那就意味着薛地和齐国的命运彻底绑定了。谁要是敢动薛地,就是动齐国的根基,齐王必须动用全国力量去保护它。

孟尝君听了冯谖的话,向齐王提出了这个请求。齐王当时正觉得亏欠孟尝君,想方设法要稳住他,立刻就同意了。

当薛地的宗庙建成后,冯谖才真正松了口气。他对孟尝君说:“现在三个洞都挖好了,您可以高枕无忧了。”

这就是第三个洞。这个洞,叫“国家战略安全”。它把孟尝君的个人领地,变成了国家的政治和军事要地,从而获得了国家层面的保护。

靠着冯谖挖的这三个洞——薛地的民心、在魏国建立的声望、以及齐国宗庙的庇护——孟尝君之后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相国,虽然政治风波不断,但他个人的地位却一直稳如泰山,再也没被罢免过。

所以,整个“狡兔三窟”的故事,孟尝君是那只看似强大的“兔子”,但他自己其实没有挖洞的能力。真正厉害的,是那个看起来不起眼的门客冯谖。他用超前的眼光和精准的政治手腕,为他的老板构建了一个立体式的、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。这套体系,放到今天来看,对个人和企业的发展规划,也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。它告诉我们,真正的安全感,不是来自于你现在拥有多少,而是来自于你构建了多少个能够抵御风险的“安全屋”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七点爱学 » 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  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