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敬梓。
说实话,这个问题直接回答很简单,就是吴敬梓。但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聊的东西。比如,我们是怎么确定就是他的?他是个什么样的人?他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把读书人从头到脚都讽刺了一遍的书?
先说第一个问题,我们怎么知道是他写的。你去翻看《儒林外史》最早的一些刻本,会发现上面根本没写作者是谁。那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他不直接署名呢?这得放到当时的环境里去理解。清朝那会儿,文字狱搞得很厉害。你写的东西,要是一个字说得不对,让皇帝或者大官不高兴了,全家都可能跟着遭殃。《儒林外史》这本书,虽然看起来是在讲明朝的故事,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它讽刺的是清朝的社会现实,尤其是科举制度和那些所谓的“读书人”。这种书,作者当然不敢把自己的大名直接印在封面上,那等于是在脑门上写着“快来抓我”。所以,用假名或者干脆不署名,是当时很多小说作者的常规操作,算是一种自我保护。
那吴敬梓这个名字是怎么浮出水面的?关键证据来自他同时代朋友的记载。他有个朋友叫程晋芳,也是个文人,写过一篇文章叫《文木先生传》。这里的“文木先生”,就是指吴敬梓。“文木”两个字合起来是个“梓”字,这是文人之间常玩的一种文字游戏。程晋芳在这篇文章里明确写道,吴敬梓“穷愁著书,曰《儒林外史》,说者谓此书足以传”。这句话就是铁证,直接说吴敬梓写了《儒林外史》这本书,而且当时的人都觉得这本书写得好,能流传下去。
除了程晋芳,还有个叫金兆燕的人,也写过关于吴敬梓的诗,里面提到“外史纪儒林,刻画何工妍”。意思就是说,你那本叫《儒林外史》的书,把读书人的样子刻画得太生动了。这些来自他朋友的直接记录,是后来的学者们确定作者身份的最核心依据。基本上,学术界对这件事已经没有争议了。
搞清楚了作者是谁,我们再来聊聊吴敬梓这个人。他的人生,和他写出来的书,关系太大了。
吴敬梓不是个穷人出身。恰恰相反,他是个标准的“富二代”,甚至可以说是“官三代”。他家在安徽全椒是望族,祖上几代人都有做官的。他年轻的时候,过的是那种锦衣玉食、一掷千金的日子。但是,他这个人有个特点,就是对钱没概念,花钱如流水,而且特别喜欢结交朋友,为人豪爽。结果就是,家产被他败得差不多了。
更重要的是,他对当时社会上唯一认可的“正途”——也就是读书、考试、做官——完全没兴趣。他自己也参加过科举考试,但考得不怎么样,后来干脆就不考了。他看透了这套系统。他看到身边太多的人,为了考个功名,人性都变得扭曲了。他不愿意成为那样的人。
大概三十多岁的时候,他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:搬家。他从安徽老家搬到了南京。在当时,南京是江南的文化中心,聚集了很多像他一样,有才华但不愿意走仕途的文人。他在南京的生活很苦,穷到有时候连米都买不起。但他精神上是富足的。他就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环境里,花了差不多十年时间,写出了《儒林外史》。
所以你看,他写这本书,不是凭空想象。书里写的那些人,那些事,很多都是他亲眼所见,甚至是亲身经历的。他自己就是那个体系的“叛逆者”,他从一个富家公子变成一个穷文人,这种身份的巨大落差,让他能以一种更清醒、更旁观的视角去看待那个他曾经身处其中,后来又主动脱离的世界。
这就引出了第三个问题:他为什么要写这本书?
最直接的动机,就是批判科举制度。这本书里最出名的两个人物,一个叫周进,一个叫范进。这两个人可以说是科举制度受害者的典型代表。
周进考了一辈子,考到六十多岁还是个老童生,连个秀才都不是。有一次他去省城,进贡院(就是考场)参观,一看到考场里的号舍,想到自己一生的遭遇,情绪彻底崩溃,一头撞在墙上,哭得死去活来,差点昏死过去。他的痛苦打动了几个商人,大家凑钱给他捐了个监生,他这才有了做官的资格。后来他当了主考官,看到范进的卷子,觉得写得不好,本来想扔掉,但又多看了一遍,忽然觉得“是篇文字,实看见我平生之辛苦”。他同情范进,就录取了他。
范进的故事大家可能更熟悉。他也是考到五十多岁才中了秀才,家里穷得叮当响。中秀才之后,他想去考举人,被他老丈人胡屠户劈头盖脸一顿骂,说他是个“现世宝”,癞蛤蟆想吃天鹅肉。结果呢,范进真的就考中举人了。报喜的人来了,他一看喜报,高兴过头,直接疯了,嘴里喊着“噫!好了!我中了!”,然后就往外跑。最后还是他最怕的胡屠户,壮着胆子给了他一巴掌,才把他打醒。
吴敬梓把这两个人的故事写得这么细致,就是想告诉读者,看看科举把人变成了什么样子。它能让一个正常人瞬间变疯,也能让一个人一辈子的尊严和喜怒哀乐,都系在一张考试的榜单上。这种制度,太不正常了。
除了批判科备制度,吴敬梓还想讽刺那些虚伪的“名士”。书里写了很多所谓的读书人,他们嘴上说着仁义道德,实际上干的都是些鸡鸣狗盗、自私自利的事。比如那个严监生,临死前还伸出两个指头,不肯咽气。家里人都猜不透什么意思,他的小妾猜对了,是怪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,浪费了油。小妾把其中一根挑掉,他这才断了气。这种对金钱的吝啬和病态,被吴敬梓刻画得入木三分。
但是,吴敬梓也不是完全悲观的。他心里其实有一群理想的“真名士”。这些人集中出现在书的后半部分,以杜少卿为代表。很多人都说,杜少卿这个角色,其实就是吴敬梓自己的写照。杜少卿也是个富家子弟,但他不爱功名,把家产都分给穷人,自己过着清贫但自由的生活。他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大家一起在南京过着吟诗作画、真诚交往的日子。这代表了吴敬梓心中理想的人格和生活方式:不被功名利禄束缚,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尊重。
所以,《儒林外史》这本书,不仅仅是一本讽刺小说。它有批判,有揭露,但也有作者自己的理想和向往。它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,画出了一幅清代知识分子的群像。这些人有好有坏,有可笑的,有可悲的,也有可敬的。
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特别。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角。故事是一个个人物串联起来的,像一幅长长的卷轴画,慢慢展开。语言上,它用的是当时的白话文,读起来很流畅,人物对话非常生动,就像真的人在说话一样。这种写法,在当时的小说里是很有开创性的。后来的很多作家,比如鲁迅,都给了这本书极高的评价。鲁迅说,写讽刺小说,“再没有比《儒林外史》更好的了”。
总的来说,吴敬梓写《儒林外史》,是因为他看透了那个时代的病。他用自己的笔,把那些荒唐、可笑、可悲的人和事记录下来。他不是在骂人,他更像一个冷静的医生,在解剖一个生了病的社会。他让我们看到,当一个社会只用一种标准(比如考试成绩、官位高低)来衡量人的价值时,人性会扭曲成什么样子。这一点,就算放到今天,也依然值得我们思考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