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上网的时候,肯定见过这种事。
一个新产品发布,评论区里清一色的好评,言辞恳切,仿佛都是用了好多年的忠实用户。或者,一个社会事件出来,突然冒出很多观点一致的账号,用着相似的句式,互相点赞,把一个本来很小众的看法,硬是刷成了主流意见。
你可能觉得奇怪,怎么大家想法都这么统一?
其实,这里面很多“人”可能都不是独立的个体。他们背后,可能就是同一个人,或者同一个机构。这些用来伪装成不同身份的假账号,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“网络fen”。
“fen”这个词,其实是“分身”的拼音。网络分身,字面意思就是在网络上的另一个你。但现在这个词的意思已经变了,它特指那些带有特定目的、用来伪装和操控舆论的虚假账号。
简单说,网络fen就是一个真人,在网上开的假号。这个真人就像个提线木偶的师傅,那个假号就是他手里的木偶。师傅想让木偶说什么,木偶就说什么。他可以一个人操纵几十个,甚至几百个木偶,让这些木偶在网上看起来像是几百个独立的、活生生的人。
这和我们平时自己用的“小号”不一样。很多人都有小号,可能是用来追星,不想让朋友同事知道;可能是用来发泄情绪,当个树洞;也可能是工作号和生活号分开。这种小号,主要是为了分割自己的网络身份,保护隐私,本质上还是“自己用”。
但网络fen的核心目的,是“给别人看”的。它的存在,就是为了欺骗和误导旁观者,让他们相信这是一个真实、独立的用户,从而达到操纵者的目的。
那么,这些人费这么大劲搞一堆假账号,到底图什么呢?目的五花八门,但主要可以分成这么几类。
第一类,也是最常见的:商业营销。
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水军”。比如一家公司推出了新手机,他们会雇人或者用内部员工,开一大堆fen账号,去各大社交媒体、电商平台下面刷好评。这些账号会伪装成各种身份,有“学生党”,有“上班族”,有“数码爱好者”,用不同的口气夸这款手机。“哇,续航太牛了,用两天还有电!”“拍照效果绝了,细节特别清晰!”“这个价格买到这种配置,性价比太高了!”
他们还会互相配合,一个号发帖,下面一堆fen账号跟帖附和、点赞,制造出产品很受欢迎的假象。反过来,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去攻击竞争对手。比如去对手的产品评论区里刷差评,捏造一些“发热严重”、“系统卡顿”、“售后很差”的负面信息,动摇潜在消费者的购买决心。
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做市场的朋友,他就讲过。他们曾经监测到,每次他们有新活动,总会有一波账号在固定的时间点,用着相似的话术来抹黑。后来他们深入分析了一下,发现这些账号的注册时间很集中,活跃模式也高度一致,基本就是专业的网络fen。
第二类,操控舆le,也就是俗称的“带节奏”。
这种fen的目的,是制造和放大某种声音,影响大家对一件事的看法。他们会在一个话题下,集中发表某种倾向性的言论。比如,对于一个有争议的政策,他们会伪装成“普通民众”,异口同声地表示支持,或者反对。
几十个fen一起发言,不明真相的人一看,哇,怎么这么多人都这么想,那这个观点肯定是对的。人的从众心理就是这样,很容易被这种虚假的主流意见所影响。这种做法,不仅能影响普通人,有时候甚至能影响媒体的判断,让媒体误以为这是真实的民意,从而进行报道,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声音。
这种fen的危害比商业水军更大,因为它直接污染了公共讨论的空间。我们上网讨论问题,是希望听到真实、多元的声音,然后自己做判断。但这些fen的存在,让我们分不清哪些是真实想法,哪些是刻意制造的噪音。
第三类,网络霸凌和人身攻击。
一个人如果用自己的大号去骂人,很容易被追究责任。但用fen就不一样了,这些账号通常是新注册的,没有任何个人信息,骂完人直接注销,很难追踪。这就给了很多人一个匿名的“保护伞”,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释放恶意。
当一个人被网络霸凌时,攻击他的可能不是成百上千的独立个体,而可能就是几个核心的组织者,操纵着大量的fen账号,进行“集团式”攻击。他们会轮番上阵,用最恶毒的语言进行辱骂、造谣,给人造成巨大的精神伤害。因为fen账号数量多,看起来声势浩大,会让被攻击者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全世界为敌。
第四类,诈骗。
这也是fen的一种应用。骗子会精心打造一个或多个虚假人设。比如一个“成功企业家”,天天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豪车、名表、高端酒会,再配上一些心灵鸡汤和“投资心得”。他会用其他的fen账号在这个主账号下面留言互动,有的扮演他的“商业伙伴”,有的扮演“跟着他赚到钱的学生”,共同烘托出他“多金、可靠”的形象。
当你被这个形象吸引后,他就会慢慢引导你,说有个“内部项目”可以带你一起赚钱。很多人看到他展示的“实力”和那么多“成功案例”,就信以为真,结果把钱投进去,血本无归。这些所谓的成功案例,其实都是他自己的fen。
说了这么多,那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分辨这些网络fen呢?
其实只要你留个心眼,很多fen是能看出来的,它们或多或少都会露出马脚。
第一步,看账号本身。
- 看头像和昵称: 很多低级的fen,头像用的是网图、风景图,或者系统默认头像。昵称也可能是一串无意义的字母数字,或者是非常大众化的名字,比如“用户123456”。
- 看注册时间: 如果一个话题下,突然冒出一大批发言观点一致,而且注册时间都很近(比如都是最近一个月内注册的)的账号,那就要高度警惕了。
- 看主页内容: 点进他的主页看看。如果主页空空如也,或者只有寥寥几条动态,而且内容高度同质化(比如全是转发抽奖,或者全是关于某个特定产品的内容),那这个号是fen的可能性就很大。一个真实的个人用户,他的主页内容通常是多元化的,有生活,有牢骚,有分享,时间线也拉得比较长。
第二步,看它的行为模式。
- 看发言内容和时间: fen账号的发言,通常目的性很强,内容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。你可能会发现,在同一个评论区,很多不同账号的评论,只是换了几个词,但核心意思一模一样,就像是用同一个模板写出来的。而且,它们的上线和发言时间可能非常集中,像是在“上班打卡”。
- 看互动关系: 真实的账号,会有自己真实的社交圈,会和同学、朋友、家人互动。但fen账号的互动对象,往往也是其他的fen账号。它们会互相点赞、互相评论,形成一个封闭的“抱团”小圈子,很少与其他真实用户进行有意义的交流。如果你回复它一个问题,它要么不理你,要么就是用一些套话来回复,因为它背后的操纵者没空跟你一对一地深入聊天。
第三步,运用逻辑判断。
当看到一个观点被很多人支持时,先别急着站队。想一想,这个观点是不是过于极端和情绪化?它的论据是不是站得住脚?支持这个观点的人,他们的论述方式是不是过于相似?
保持一点批判性思维,对于识别网络fen和它背后的意图,有很大帮助。
总的来说,网络fen就像是网络世界的“假人模特”,被摆在橱窗里,用来营造一种虚假的繁荣或者舆论氛围。它们的存在,让网络环境变得更加复杂,也侵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。
我们能做的,就是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。下次再看到一些一边倒的言论时,不妨多点开几个用户的资料页看一看。这个简单的动作,就能帮你过滤掉很多噪音,让你离事实更近一步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