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特有名的话,出自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。
范仲淹是北宋时期一个很厉害的人物,当过大官,也写得一手好文章。说到《岳阳楼记》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我国古代一篇经典的游记。但这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实: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,根本就没去过岳阳楼。
那他为什么要写呢?这就要从他的一个朋友说起了。他有个朋友叫滕子京,当时因为一些事被贬官,调到了岳州(今天的湖南岳阳)当知州。你想,古代被贬官,基本就等于政治生涯走下坡路了,心情肯定好不到哪里去。但滕子京这个人挺有作为,到了岳州之后,没有自暴自弃,反而把当地治理得很好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他还重修了当地的名胜——岳阳楼。楼修好了,总得找个人写篇文章纪念一下吧,这在当时是惯例。滕子京就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,当时同样被贬官在外的范仲淹。他派人送去了一幅《洞庭晚秋图》,请范仲淹作记。
所以,范仲淹是看着一幅画,加上朋友的来信,靠着想象和自己的感悟写出的这篇千古名文。这篇文章根本不是一篇简单的山水游记,而是一篇借景抒情、表达政治抱负和人生哲学的文章。它是在安慰朋友,也是在勉励自己。
要真正理解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就不能把它单独拎出来看。必须放回原文的语境里。
在文章的前半部分,范仲淹描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。
第一种是天气不好的时候。他说,要是碰上连绵阴雨,刮着大风,湖面上波涛汹涌,商船都走不了,太阳月亮也看不见,一片萧条。这时候,那些被贬谪的官员看到这种景象,就会“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”,意思就是离开京城,思念家乡,又担心小人说坏话,害怕别人的嘲讽,心里感到很悲凉。你看,他们的情绪完全被眼前的“物”(糟糕的风景)和自身的遭遇(“己”的处境)给控制了。这就是一种“以物悲”、“以己悲”的状态。
第二种是天气好的时候。春风和煦,阳光明媚,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。晚上月光洒下来,渔夫的歌声传来。这时候,同样是这群被贬的官员,心情就完全不同了。他们会感到“心旷神怡,宠辱偕忘”,觉得特别舒畅,无论是受宠还是受辱,都忘得一干二净,举着酒杯迎着风,高兴得不得了。这又是典型地被好风景(“物”)影响了情绪,产生了喜悦。这叫“以物喜”。
范仲淹把这两种情况描写得特别生动。然后,他笔锋一转,提出了一个更高级的境界。他说:“嗟夫!予尝求古仁人之心,或异二者之为。何哉?”意思就是,唉!我曾经探求过古代那些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,发现他们跟上面那两种人可不一样。为什么呢?
紧接着,那句名言就登场了: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。
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直接:不因为外部事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,也不因为自己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。
很多人把这句话理解成要变成一个没有感情的木头人,天塌下来都面无表情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。范仲淹不是要人压抑情感,变成一个冷冰冰的机器。他的重点在后面。
他说,真正有抱负的人,他的情感和普通人不一样。普通人的喜怒哀乐,都围绕着自己的小圈子转。今天升职了,就高兴;明天被老板骂了,就难过。今天天气好,心情就好;明天堵车,就烦躁。这都是“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体现。我们的情绪像个提线木偶,线头攥在外界环境和个人得失的手里。
但范仲淹提出的“古仁人”是什么样的呢?他们的情感有另一个“锚点”。
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”
当他们在朝廷做高官的时候(居庙堂之高),他们担心的是天下百姓过得好不好。当他们被贬到偏远地方的时候(处江湖之远),他们担心的还是君主国家。
你看,他们的情感坐标系完全变了。无论自己是升官还是贬官(“己”),无论自己是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在偏僻的远方(“物”),他们思考和担忧的核心,始终是“民”和“君”(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,君主代表国家)。
所以,他们是“进亦忧,退亦忧”。升官了,要忧国忧民;被贬了,还是要忧国忧民。
这时候范仲淹就自己提了一个问题:“然则何时而乐耶?”那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?
答案就是那句同样振聋发聩的话:“其必曰‘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’乎。”
他们一定是在天下人都感到忧愁之前就先忧愁,在天下人都感到快乐之后才快乐。
现在再回过头看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意思就非常清楚了。它不是让你没有喜悲,而是让你超越个人的、物质的、暂时的喜悲。你的情感应该与一个更宏大、更长远的目标联系在一起。当你的格局提升到这个层面,个人的那点得失、眼前的那点风雨,就很难再撼动你的内心了。
我们普通人,可能没有范仲淹那样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宏大抱负。但这个道理对我们依然有用。
举个例子。比如你做一份工作。如果你的喜悲完全建立在老板的表扬、同事的评价、年终奖的多少上,那你就会活得很累。今天被夸了,高兴一天;明天方案被毙了,难过好几天。这就是“以物喜,以己悲”。
但如果你换个思路呢?你把工作的意义定义为“通过我的努力,为客户创造了真正的价值”,或者“我通过这份工作,掌握了一项可以让我安身立命的技能”。那么,老板的一句批评,或者一个项目的暂时失败,就不会对你造成毁灭性的打击。因为你知道,批评可以帮你成长,失败的经验能让你下次做得更好,这些都服务于你那个更宏大的目标。你的情绪会更稳定,因为你的价值感不依赖于外界的即时反馈,而是建立在自己内在的成长和价值创造上。
再比如生活里。很多人买了个新手机、新包包就开心得不得了,过几天新鲜劲儿没了,又开始空虚。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张照片,别人点赞多就开心,没人理就失落。这也是一种“以物喜,以己悲”。快乐的源泉太脆弱了,完全依赖外部的东西。
而一个内心更强大的人,他的快乐可能来自于读完一本好书的满足感,来自于坚持锻炼后身体的变化,来自于帮助别人后得到的内心安宁。这些快乐不依赖于“物”,也不仅仅因为“己”的虚荣,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的、自己可以掌控的价值感。
所以,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不是一句鸡汤,它其实提供了一种非常具体的方法论:把你的情感和人生价值,从那些不确定、不可控的外部因素上,转移到一个更稳定、更有意义的内在目标上。找到了这个“锚”,你就不会在人生的风浪里轻易摇摆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