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建实务95分,到底是不是在卡人数?这事儿咱们得掰开揉碎了说。
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,答案是:是,但又不是你想的那样。
很多人考完试,成绩出来是93、94分,就差那么一两分,心态直接就崩了。然后就开始骂,说这考试太黑了,明摆着就是不想让你过,故意卡着你。这种心情我完全理解,谁碰上谁都难受。考了94分,那感觉真的比考个位数还难受,因为你离成功就差那么一点点。
但是,咱们得把情绪放一边,冷静下来分析一下这个事。
首先,你要明白一件事:一建考试的四门课,性质是不一样的。公共课,也就是《法规》、《管理》和《经济》,这三门都是选择题,是机器阅卷。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,没得商量。所以它们的合格线是固定的,就是卷面总分的60%。《经济》100分,60分过;《法规》和《管理》130分,78分过。这个标准多少年都没变过,很透明。
问题就出在《实务》这门课上。《实务》总分160分,其中40分是单选和多选,剩下120分是案例分析题。案例题是主观题,是需要阅卷老师一个个去看的。这就带来了两个大问题:
- 评分有主观性。 虽然有标准答案和采分点,但不同老师的尺度松紧,对文字的理解,多少会有点偏差。这不像选择题,A就是A,B就是B。
- 每年题目难度不一样。 有时候这年的题出得特别偏,特别难,大家普遍得分都低。有时候题目又相对简单,大家分数都高。
如果《实务》也像公共课一样,死死地定一个60%的线,也就是96分,会发生什么?
你想想,如果某一年题目特别难,可能全国只有3%的人能考到96分以上。反过来,如果某一年题目很简单,可能有20%的人都能轻松过96分。这样一来,每年通过的人数就会像过山车一样,忽高忽低。
这对整个行业和证书的含金量来说,是灾难性的。证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稀缺性和稳定性。如果一年放水发一大堆证,下一年又卡得死死的没几个人过,那这个证在市场上的价值就会很不稳定。用人单位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估这个证书的持有者了。所以,为了维持证书的公信力和价值,保证每年通过的人数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,就必须采取一种更灵活的办法。
这个办法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划线”,或者叫“按比例通过”。
这个过程大概是这样的,我用大白话给你解释一下:
第一步:正常阅卷。
所有考生的卷子都送去阅卷。阅卷老师们会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,给每一道案例题打分。你写的每一个点,只要踩中了采分点,就能得分。阅卷过程是严格的,不是瞎来的。阅卷结束后,每个考生都会有一个“原始分”。
第二步:数据统计。
考试中心会把所有考生的原始分收集起来,进行一个大数据分析。他们会看到今年全国考生的整体分数分布情况。比如,考12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,110-120分的有多少人,100-110分的有多少人……一直排到零分。
第三步:确定通过率,划定分数线。
主管部门心里有一个预期的通过率。这个通过率是保密的,我们谁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,但根据行业内多年的观察和一些机构的推算,这个比例大概在5%-10%之间。
然后,最关键的一步来了。他们会从高分往低分捋,比如说,今年他们计划让全国排名前8%的考生通过。他们就看分数排在第8%位置的那个人,他的原始分是多少。
如果这个分数恰好是95分,那么好,今年《实务》的合格线就是95分。所有考了95分及以上的考生,就算通过。
如果今年题目简单,大家分数普遍高,可能排在第8%的考生成绩是98分,那当年的合格线就是98分。
如果今年题目特别难,大家分数都低,可能排在第8%的考生成绩只有92分,那当年的合格线就可能是92分。
所以,你看到的“95分”,并不是一个事先定好的目标,而是“按比例划线”这个过程产生的一个结果。因为一建考试发展了这么多年,出题的难度、阅卷的标准、考生的平均水平都趋于稳定,所以导致这个“线”最终划下来,经常就落在了96分附近,比如95、94、93这几个数字上。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合格线是96,有时候是95,甚至更低。这并不是考官看你卷子,觉得“嗯,这小子就给他94分吧,不让他过”。而是因为在当年的所有考生里,你的分数正好排在了那条线的下面。
说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,这不还是“卡人数”吗?
对,从结果上看,它确实控制了通过的人数。但它的初衷不是为了针对某一个考生,而是为了保证整个考试的公平性和证书的稳定性。这是一种在大型选拔性考试中很常见的做法,比如考研,也是划国家线,每个学校再划自己的线,本质上都是一个道理。
理解了这一点,你该怎么办?
怨天尤人、骂考试黑,一点用都没有。你改变不了这个规则。你能做的,就是在这个规则下,想办法让自己上岸。
所以,我给你几个实在的建议:
-
把目标定高一点。 千万不要抱着“我考个96分万岁”的心态去备考。因为你奔着96分去,任何一点小失误,比如选择题涂错一个,案例题某个点没答全,你就可能掉到95分以下。你的目标应该是110分,甚至120分。你只有朝着110分去努力,最后才有可能稳稳地落在100分以上,这样不管它怎么划线,你都在安全区。
-
案例题是决胜的关键,必须死磕。 120分的案例题,是拉开差距的地方。选择题大家水平都差不多,你对几个,我也对几个,很难拉开10分以上的差距。但案例题可以。有的人案例题能拿90多分,有的人只能拿40多分,这一下就差出50分了。怎么学案例题?不是背书。是把近五到八年的真题,每一道题都拿出来,自己亲手在纸上完完整整地做一遍。注意,是“做”,不是“看”。你看答案,会觉得“哦,原来是这样,我也会”,但你一动笔就蒙了。做完之后,再逐字逐句地跟标准答案去对,看自己漏了哪些采分点,思考为什么会漏掉。
-
养成“踩点得分”的思维。 记住,阅卷老师是在成千上万份卷子里找“关键词”,找“采分点”,他没时间欣赏你的文采。你的答案不需要写得天花乱坠,但一定要把那些关键的术语、步骤、规定给写上去。多条理,多分点。比如问你一个东西的质量控制要点,你就写“1. xxx;2. xxx;3. xxx”。一条一条列清楚,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到他想要的点。你写成一大段话,老师还得在里面费劲找,可能看着烦了,就直接给你个辛苦分。
-
字一定要写工整。 这不是客套话。卷面是考生的脸面。你的字不要求是书法家,但至少要清晰、工整,让别人能毫不费力地看清楚。一份字迹潦草的卷子,和一份干净整洁的卷子,给阅卷老师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。在分数模棱两可的时候,一个好的卷面,可能会帮你争取到那关键的一两分。
总而言之,别再去纠结“95分是不是卡我”了。这个游戏规则就是这样,对所有考生都一样。与其花时间去抱怨,不如把这些时间用在多做一道案例题,多背一个技术参数上。把自己的护城河挖得足够深,分数考得足够高,那条线划在哪里,就都跟你没关系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