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一看到“必读名著”这四个字就头大。书单那么长,时间那么少,刷题都来不及,哪有空看这些“闲书”?
而且,看了到底有什么用?考试又不直接考《红楼梦》里林黛玉吃了什么药。
如果你这么想,就说明你还没搞懂新高考到底在考什么。新高考的语文,尤其是作文和阅读理解,不再是考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,而是考你的思维深度和视野广度。那些必读名著,就是给你提供思维材料和视野的工具。它们不是让你背的,是让你用的。
举个最直接的例子,高考作文。假设题目是谈“传统与现代的冲突”,你脑子里只有那几个屈原、苏轼、鲁迅,而且还是初中就用烂了的例子,你的文章凭什么拿高分?但是,如果你读过《活着》,你就可以写福贵这个人物,他的一生就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的缩影,他的痛苦和坚韧,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冲击下的具体表现。你这么写,文章的厚度一下就出来了。阅卷老师一看就知道,这个学生有阅读量,有自己的思考。
所以,别把读名著当成一个任务。把它当成一个扩充自己“弹药库”的过程。你的“弹药”越多,上了考场就越游刃有余。
下面我不想给你一个冷冰冰的书单,那东西网上到处都是。我想跟你聊聊,这些书应该怎么分类,以及你看的时候,到底要看什么。
第一类:理解我们自己从哪里来——中国社会与历史的根脉
这部分书帮你理解中国社会。很多作文题和社会热点,根子都在这里。
首先是《乡土中国》。这本书很薄,但分量重。费孝通先生用最直白的语言,讲清楚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是什么样的,比如“差序格局”、“熟人社会”。你看懂了这本书,再去看很多新闻,比如农村的人情世故、家族关系,你一下就明白了背后的逻辑。写作文分析社会现象时,你就能用上里面的概念,显得你思考得深。
然后是《红楼梦》。别怕它厚,你不需要把每个人名都记住。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“大型真人秀”来看。重点看几个人就行,比如宝玉、黛玉、宝钗。看他们的选择,看他们的命运。你要思考的是: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悲剧?是他们的性格,还是那个即将崩溃的大家族,还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制度?《红楼梦》就是一部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,里面的细节,无论是人际关系、日常生活的精致,还是背后人性的复杂,都是你写文章极好的素材。
还有一本是《活着》。这本书语言简单,故事残忍,但力量巨大。它讲的是一个人如何承受生命中所有的苦难。读这本书,你不是为了记住情节,而是为了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。当作文题涉及到“苦难”、“坚韧”、“命运”这类宏大主题时,福贵的形象会立刻跳进你的脑子。他不是一个符号,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,你的论述会因此变得有血有肉。
第二类:探索人性的迷宫——关于人是什么的经典文本
这类书,讨论的是全世界共通的人性问题,比如欲望、选择、孤独、死亡。这些是高考作文最喜欢考的母题。
首推莎士比亚的《哈姆雷特》。这其实是个剧本,读起来不费劲。核心就是看哈姆雷特这个“选择困难症”患者,如何在复仇和毁灭之间挣扎。读它不是为了考试直接考哈姆雷特,而是为了理解“选择”这个主题的复杂性。人生的很多困境,不都是“生存还是毁灭”的变种吗?
然后是《老人与海》。故事简单到一句话就能说完:一个老渔夫出海打鱼,钓到一条大鱼,最后拖回一副骨架。但它牛在哪里?它把“人的精神”写到了极致。桑地亚哥在海上与鲨鱼搏斗时说:“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。”这句话你可能听过无数遍,但只有读了原著,你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背后的那种不屈服。写关于“拼搏”、“尊严”、“失败与成功”的作文,这个例子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有力。
还有一本是《1984》。这本书可能有点压抑,但它能让你开始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。比如,什么是真相?权力如何运作?个人意志在集体面前有多脆弱?这本书读完,你的脑子会被搅动一下,看问题的角度会变得不一样。这对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很有帮助,而批判性思维,恰恰是新高考阅读和写作都需要的核心能力。
怎么读?给你一个具体的方法,而不是空话。
高中时间紧,不能像大学那样慢悠悠地品读。我们的阅读必须是“功利性”的,但这个功利性不是投机取取巧,而是高效。
第一步:带着问题去读。
在读一本书之前,别直接就看。先花五分钟,上网搜一下这本书的背景和主要讨论的问题。然后问自己:我想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?是几个好用的作文例子,还是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理解?带着问题去读,你的注意力会更集中,阅读效率会高很多。
第二步:做“可用”的笔记。
不要抄句子。抄句子没用,考场上你一个字都想不起来。你要做的是“主题-材料”笔记。建一个简单的表格,分成三列:
| 人物/情节 | 核心思想/冲突 | 可用的作文主题 |
|—|—|—|
| 《老人与海》的桑地亚哥 | 人与自然的搏斗,虽败犹荣的精神 | 坚韧、人的尊严、面对失败 |
| 《红楼梦》的林黛玉 | 个人情感与家族礼教的冲突 | 个性解放、理想与现实、悲剧之美 |
这样整理,期末复习或者考前,你只要看自己的笔记就行了。这个表格就是你的私人素材库。
第三步:读完一章,停下来想三分钟。
别贪快。读完一个重要的章节,或者一个人物命运的转折点,把书合上,问自己几个问题:
– 这段写得好在哪里?
– 这个人物为什么会这么做?
– 这个情节,如果用在我自己的作文里,可以论证什么观点?
– 它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什么联系?
这个过程,就是把书里的东西,转化成你自己思想的过程。没有这一步,你读再多也只是个“知道分子”,而不是一个“思考者”。
最后,别犯几个常见的错误。
第一个是只看电影或者几分钟讲书的视频。这绝对不行。电影是导演的二次创作,视频是别人的理解。文字里的细节、心理描写、氛围营造,这些才是名著的精华,也是你写出好文章的关键。细节才能打动人。
第二个是贪多求全。书单上的书,你没必要全部读完。与其一年读二十本,每本都囫囵吞枣,不如认认真真选五六本,读深读透,把它们变成你自己的东西。
一本好书,胜过一百本烂书。一个用得活的例子,胜过一百个你记不住的例子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