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直接说印花税的会计分录怎么做。这东西不复杂,但搞错的人不少,特别是科目用错。
最标准、最常见的做法分两步:先计提,再缴纳。
第一步:计提
计提,说白了就是在税款该发生的时候,就先在账上认下这笔费用和负债。什么时候发生呢?一般是你签合同、立账簿的那个月。比如你4月份签了一份采购合同,那这笔印花税就应该记在4月份的账上,不管你是不是当月交。
这样做才符合权责发生制,保证了费用的归属期是准确的。
假设你公司4月签了一份100万的采购合同,税率是万分之三,那么应交的印花税就是1,000,000 * 0.0003 = 300元。
计提的会计分录是:
借:税金及附加 300
贷: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 300
我们来拆解一下这笔分录。
“借:税金及附加 300”,这意思是公司确认了300块的费用。印花税属于公司的经营成本之一,所以要进损益。这里有个重点,也是很多人会搞错的地方:印花税应该计入“税金及附加”这个科目。
我见过很多刚做会计的朋友,习惯性地把印花税扔进“管理费用”。这是以前的老规定了。几年前会计准则改了,现在像房产税、土地使用税、车船税、印花税这些,都统一规定计入“税金及附加”。你再记到“管理费用”里,从准则上说就是错的,虽然对利润总额没影响,但报表项目不准确,审计或者税务检查的时候可能会被指出来。
“贷: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 300”,这意思是公司承认欠了税务局300块钱。因为你只是计提,钱还没交出去,所以形成了一笔负债,这笔负债就挂在“应交税费”这个科目下面。为了账目清晰,最好设置一个明细科目,叫“应交印花税”。
第二步:缴纳
计提之后,你总得把钱交了。申报缴纳一般是次月,比如4月的税,5月申报期内交。当你通过银行把这300块钱划给税务局时,就做下面这笔分录:
借: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 300
贷:银行存款 300
这笔分录也很好理解。“借: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 300”,你把钱还了,之前确认的那笔负债就消失了,所以要从借方把它冲掉。“贷:银行存款 300”,钱从公司银行账户出去了,资产减少,所以记在贷方。
你看,这两步做完,“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”这个科目的余额就变成零了,正好平掉。整个业务流程在账上也清清楚楚。
一种简化的做法
上面说的是最规范的做法。但在实际工作中,特别是对于金额很小的印花税,有些公司的会计为了省事,会把计提和缴纳合为一步。
比如还是那300块的印花税,他在实际缴纳的时候,直接做:
借:税金及附加 300
贷:银行存款 300
这种做法行不行?
从结果上看,费用也认了,钱也付了,好像没什么大问题。但它不符合权责发生制。如果你的合同是4月底签的,但5月初才交税和做账,那这笔300块的费用就被记到了5月份,导致4月份的利润虚高了300,5月份的利润又虚低了300。
对于一笔300块的费用来说,这点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所以很多公司也就这么做了,税务局一般也不会因为这个来找你麻烦。但如果金额巨大,比如一笔几万、几十万的印花税,跨期入账就会对月度财务报表产生实质性影响,这时候就必须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,先计提,再缴纳。
我的建议是,养成好习惯,不管金额大小,都先计提。用财务软件的话,设置一个凭证模板,每个月做一次计提,其实也花不了几分钟。
特殊情况:需要资本化的印花税
是不是所有的印花税都计入“税金及附加”呢?也不是。有一个特殊情况。
如果你签的合同是为了建一个固定资产,比如你公司要盖个新厂房,签了一份1000万的建筑工程合同。这份合同的印花税是 10,000,000 * 0.0003 = 3000元。
这3000块的印花税,就不能计入“税金及附加”了。它应该被资本化,计入这项固定资产的成本里。为什么?因为会计准则规定,为了构建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、必要的支出,都应计入该资产的成本。这份建厂房合同的印花税,就是“合理且必要”的支出。
所以,这笔印花税的会计分录应该是:
借:在建工程 3000
贷:银行存款 3000 (或 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)
等厂房建好,从“在建工程”转入“固定资产”的时候,这3000块的印花税也就跟着一起转过去了,成为了固定资产原值的一部分,未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进入费用。
关于营业账簿的印花税
除了合同,公司的营业账簿也要交印花税。主要是对“实收资本”和“资本公积”这两项,按万分之二点五的税率,在公司成立或增资的次年年初一次性缴纳。
假设公司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合计是500万,那么应交的账簿印花税就是 5,000,000 * 0.00025 = 1250元。
这笔税的分录,跟普通合同印花税一样,也应该计入“税金及附加”。
计提时:
借:税金及附加 1250
贷: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 1250
缴纳时:
借:应交税费—应交印花税 1250
贷:银行存款 1250
这里同样要提醒一下,老会计可能还记得以前是计入“管理费用”的,现在已经统一改了。
最后,做个简单的梳理:
1. 绝大部分印花税,无论是合同还是账簿,都计入“税金及附加”。
2. 最规范的做法是“先计提,再缴纳”,保证费用归属期正确。
3. 为了盖房子、买设备这类构建固定资产而支付的合同印花税,要计入资产成本,也就是“在建工程”或“固定资产”科目。
4. 别再往“管理费用”里记了,那是老黄历了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