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姑娘是谁?
答案是嫦娥。
对,就是那个神话故事里的嫦娥。这是个脑筋急转弯,不是正经的航天知识问答。每次我跟朋友玩这个梗,总能看到他们先是愣一下,然后恍然大悟地笑出来。这事儿挺有意思的,它把一个我们从小听到大的神话,跟一个代表着现代科技顶点的航天梦,巧妙地连在了一起。
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们都熟。后羿射日立了大功,从西王母那儿求来了不死药。他本来想跟妻子嫦娥一块儿吃,长生不老。结果他有个叫逢蒙的徒弟心术不正,想抢这药。后羿出门的时候,逢蒙就逼上门来,嫦娥没办法,情急之下一口把药全吞了。然后身子就变轻了,飘飘悠悠地就飞到了月亮上。从此,她就一个人住在清冷的广寒宫,只有一只玉兔陪着她。
这个故事,说实话,挺凄美的。它反映了古代人对月亮的想象,也寄托了一种孤独和思念的情感。几千年来,“嫦娥”这个名字就成了月亮的代名词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说,第一个“登上”月球的中国姑娘,还真就是她。
但是,说回现实。
现实里,还没有中国女性登上过月球。别说中国女性了,全世界也只有美国在阿波罗计划期间送过12个宇航员上去,全都是男的。所以,这是一个我们还在努力的目标。
不过,虽然还没登上月球,但中国女性已经上过太空了,而且不止一位。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聊的,是实打实的成就。
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叫刘洋。
这件事发生在2012年6月。当时神舟九号飞船升空,刘洋就是三名航天员之一。她是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出身,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过硬。我记得当时看新闻,对她的印象特别深。她看起来很沉稳,说话不急不躁,脸上总是带着一种自信的微笑。她进入太空,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荣耀,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。这意味着,在太空任务中,我们可以考虑男女搭配,分工协作。从生理和心理学上讲,一个团队里有女性成员,能让长期封闭的太空生活氛围更融洽,对团队的心理健康有好处。
刘洋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待了13天。她不光要适应失重环境,还要做很多科学实验。这跟神话里的嫦娥可完全不一样。嫦娥是“飘”上去的,而刘洋是坐着几千吨推力的火箭“冲”上去的。她面对的不是广寒宫和玉兔,而是精密的仪器、复杂的实验和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。
第二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性,是王亚平。
王亚平更厉害,她上了两次太空。第一次是2013年的神舟十号任务。那次任务里,她做了一件特别牛的事——“太空授课”。她在天宫一号里,通过直播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讲物理课。我当时也看了,印象最深的是她演示水在失重环境下会变成一个完美的水球。那个画面,比任何教科书上的图片都震撼。它告诉孩子们,物理不只是书本上的公式,而是真实宇宙的规律。这件事的影响力很大,在无数孩子心里种下了一颗航天的种子。
去年,也就是2021年,王亚平又一次进入太空,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。这次,她在咱们自己的天宫空间站里待了半年。而且,她还完成了中国女性航天员的第一次出舱活动。也就是说,她真正地走出了空间站,在太空中“行走”。穿着几百斤重的舱外航天服,在黑暗冰冷的宇宙背景下工作好几个小时,那种挑战不是我们能想象的。王亚平不仅做到了,还做得非常出色。她成了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位女航天员,也是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航天员。
你看,从刘洋到王亚平,她们走的每一步,都是中国女性在航天领域的新纪录。她们是真正的巾帼英雄,是依靠自己的学识、勇气和汗水,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。
那问题就来了,既然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女航天员了,为什么还没有人登上月球呢?
这事儿得分几步看。
首先,载人登月本身就难。它比在近地轨道建个空间站要难上好几个数量级。你需要更大推力的火箭,能把人和登月舱送到三十八万公里外的月球。你需要一个可靠的着陆器,能稳稳地降落在月球表面。你还需要一套生命保障系统,能让航天员在月球上生存和工作。最后,你还得让他们能安全地从月球起飞,再返回地球。这里面任何一个环节出错,后果都是灾难性的。美国当年的阿波罗计划,是倾全国之力,在特定的冷战背景下才搞成的。我们国家搞航天,一直都是一步一个脚印,稳扎稳打。先是把人送上天,再是让人出舱,然后是建空间站。现在空间站建好了,下一步自然就是瞄准月球。
其次,航天员的选拔和训练周期很长。最早的航天员,基本都是从最顶尖的战斗机飞行员里选。因为他们身体素质好,抗压能力强,能应对飞行中的各种极端情况。这个群体里,男性占了绝大多数。所以,早期的航天员队伍里,男航天员多是很正常的。这不只是中国,美国、俄罗斯最早也都是这样。
但后来情况变了。随着空间站任务成为常态,航天员不光要会“开飞船”,更要会做“科研”。他们需要在太空待很长时间,做各种复杂的科学实验。所以,科学家、工程师这些专业背景的人才也开始进入航天员的队伍。你看我们国家选拔第三批航天员的时候,就有了“航天飞行工程师”和“载荷专家”这样的角色。这就为更多不同背景的人,包括女性,打开了机会的大门。
那未来的中国登月计划里,会不会有女性呢?
我的看法是:几乎是肯定的。
中国已经正式宣布了,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。这个时间点已经很近了。相关的准备工作,比如新一代的载人火箭“长征十号”、新一代载人飞船和月面着陆器,都在研发当中。
从逻辑上讲,首批登月的航天员里包含女性的可能性很大。原因有几个:
第一,这是对女性航天员能力的肯定。刘洋和王亚平已经用她们的表现证明了,中国女性完全有能力胜任任何复杂的太空任务。让女性参与登月,是顺理成章的。
第二,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,男女航天员共同执行任务,可以收集更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数据,研究长期太空飞行对不同性别的影响。这对未来的深空探测很有价值。
第三,这也是一个姿态。载人登月是全人类的事业,让不同性别、不同背景的人共同踏上月球,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包容和进步的价值观。
所以,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一下。在未来的某一天,当我们再看到载人登月的新闻时,从登陆舱里走出来的,很可能就有一位身穿中国航天服的女性。她迈出的那一步,不仅是她个人的一小步,也不仅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,更是全世界女性探索未知的一大步。
到那个时候,“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中国姑娘是谁”这个问题,就不再是脑筋急转弯了。它会有两个答案:一个是神话里的嫦娥,她代表着我们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;另一个,则是一个真实的名字,她代表着这个梦想在新时代的实现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