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们聊绩效管理,很多人一听就头大。感觉这东西就是公司年底打分、决定年终奖的工具。其实不是。一套好的绩效管理,不是为了“管”人,而是为了帮大家把事儿做成,让个人和公司一起成长。如果你们公司的绩效让你觉得很折腾,很可能是在执行步骤上出了问题。
我们把它拆开来看,一套完整的绩效管理,基本上跑不出这四个大步骤。
第一步:设定目标,这是起点。
没有目标,绩效管理就是无根之木。你想想看,如果年初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跑,那到年底拿什么来衡量你跑得好不好?全是凭感觉,凭老板的印象,那肯定不公平。
所以,第一件事,必须是把目标定清楚。这里最经典的方法就是SMART原则。这个不复杂,我用大白话给你拆解一下。
S – Specific(具体的):目标不能含糊。比如,“提升工作能力”就不是个好目标。太虚了。怎么算提升了?但如果改成“在第二季度结束前,独立负责并完成三个项目的客户沟通工作”,这就具体了。你知道要做什么事。
M – Measurable(可衡量的):目标得有个尺子来量。比如,“写出高质量的文案”就没法衡量。什么叫高质量?但如果改成“发布的每篇公众号文章,24小时内阅读量超过5000”,这就很清楚了。数据是最好的尺子。
A – Achievable(可实现的):目标不能是画大饼。让一个新媒体实习生一个月做出百万粉丝的账号,这不现实,只会让人有挫败感。目标应该是那种“跳一跳能够得着”的感觉。这需要管理者和员工一起评估,看看手里的资源、时间和能力,够不够支撑这个目标。
R – Relevant(相关的):你定的个人目标,得跟部门目标、公司目标挂上钩。公司今年要开拓海外市场,那你作为市场部的一员,你的目标可能就是“调研三个目标国家的社交媒体平台,并输出一份可行性分析报告”。你的工作,是在为公司的大船添砖加瓦,而不是自己划着小舢板瞎跑。
T – Time-bound(有时间限制的):任何目标都得有个截止日期。没有时间线,就等于可以无限期拖延。比如,“年底前完成”或者“6月30日前上线新功能”,这都是明确的时间节点。
现在很多公司也用OKR(目标与关键成果)。其实底层逻辑是相通的。O(Objective)就是那个“跳一跳能够得着”的大方向,比如“成为行业内用户体验最好的产品”。KR(Key Results)就是衡量你有没有达成的尺子,是具体的、可量化的成果。比如,为了实现上面那个O,你的KR可能是:KR1,用户满意度分数从85分提升到92分;KR2,客服平均响应时间从5分钟缩短到1分钟;KR3,新用户次日留存率从30%提升到40%。
你看,不管是SMART还是OKR,核心都是一件事:把我们要去哪儿、怎么算到了,说明白。而且,定目标这个动作,千万不能是老板一个人拍脑袋。一定要跟员工坐下来一起谈。他自己参与制定的目标,他才会真正认同,才会拼尽全力去实现。
第二步:持续的沟通和辅导,这是过程。
这是最多公司做得最差的一步。很多公司把绩效管理搞成了“秋后算账”,年初定个目标,然后一年不管,到年底了突然拿出来说“你这个没完成,那个没做好”。这对员工不公平,对公司也没好处。
真正有效的绩效管理,重点在过程。管理者不是监工,而是教练。你的任务,是帮你的团队成员成功。
具体要做什么呢?
最基本的就是定期的一对一沟通。可以是一周一次,也可以是两周一次。时间不用长,半小时就够。聊什么?就聊三件事:
- 最近工作进展怎么样?朝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,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?
- 我作为管理者,能帮你做点什么?是需要更多资源,还是需要我帮你跟其他部门协调?
- 你个人感觉怎么样?有没有什么困惑,或者对未来有什么想法?
这种沟通,不是汇报,是交流。目的是及时发现问题,然后解决问题。比如,员工说,“我负责的那个项目,技术部那边不配合,拖慢了进度。”那你作为管理者,就得去想办法,是拉个会把大家叫到一起,还是去找技术部的负责人沟通。你得帮他扫清障碍。
而且,反馈要及时。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,都别攒着。
员工这个月做成了一个大单子,你当周就应该在部门会议上公开表扬他。这种正向的激励效果最好。同样,你发现他最近总是开会迟到,或者提交的报告里数据总有错,就应该马上一对一找他聊。别等到年底,把一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翻出来。到时候他自己都记不清了,沟通效果就很差。
记住,反馈要具体。不要说“你最近干得不错”,要说“你上周三给客户做的那个方案,逻辑很清晰,数据也很充分,客户当场就认可了,这点做得非常好。”也不要说“你这人太粗心”,要说“你提交的这份报表里,第三行和第五行的数据加错了,下次提交前,我们一起检查一遍好吗?”
把过程管好了,年底的评估就是水到渠成的事。
第三步:正式的绩效评估,这是节点。
虽然我们强调过程,但一个正式的评估节点还是必要的。这通常是按季度或者按年。它像一个仪式,让大家停下来,正式地复盘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。
这一步的关键是,公平、公正、有理有据。
评估前,应该让员工先做自我评估。让他自己对照年初定的目标,一项一项地梳理,觉得自己哪些做得好,哪些没达到预期,原因是什么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。
然后,管理者再根据自己平时观察和记录的事实、数据,来进行评估。注意,我说的是“事实”和“数据”,而不是“印象”和“感觉”。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步的持续沟通和记录那么重要。你的记录本上,应该有他每个项目的关键表现,有你给他的反馈记录,有客户给他的评价邮件。
评估面谈的时候,氛围应该是开放和坦诚的。先听员工讲他的自评,然后你再给出你的评价。对于做得好的地方,要具体肯定。对于没达成的目标,要一起分析原因,是目标定高了,还是资源没跟上,或者是个人能力问题?重点是分析原因,而不是指责。
一场好的绩效评估,谈话结束时,员工应该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的成绩和不足在哪里,并且对下一步该怎么走有了方向。最糟糕的评估,就是管理者单方面通知一个“分数”,然后员工一头雾水或者一肚子委屈地离开。
第四步:绩效结果的应用,这是闭环。
评估完了,得出一个结果,然后呢?然后就必须应用起来。如果评估结果只是一张躺在抽屉里的废纸,那整个绩效管理体系就失去了意义。时间一长,大家就都把它当成走过场了。
结果的应用,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:
-
薪酬激励:这是最直接的。绩效好的员工,理应在年终奖、调薪上有更多的回报。这个机制必须是透明的,让大家清楚地知道,做得好,就能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-
培训和发展:评估过程中,我们可能会发现员工在某些能力上的短板。比如,一个技术能力很强的工程师,但在项目管理和沟通上比较弱。那么,公司就可以为他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,或者安排一个这方面经验丰富的导师带带他。这是帮助他成长。
-
晋升和职业路径规划:绩效结果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承担更大责任的重要依据。连续几个周期都表现出色的人,就应该被放进晋升的候选池里。管理者需要和他一起聊聊未来的职业规划,是想往管理方向走,还是想在专业领域成为专家?然后帮他规划后续的路径。
-
岗位调整或绩效改进:对于表现一直不理想的员工,也要有相应的处理。首先是坦诚沟通,看看是不是岗位不匹配。我见过一个做销售很痛苦但写东西很有天赋的人,后来给他调到市场部做内容,结果如鱼得水。如果确实是能力或态度问题,那就需要启动“绩效改进计划”(PIP)。说白了,就是给他设定一个明确的、短期的改进目标,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辅导。如果在改进期后仍然没有起色,那可能就意味着他确实不适合这个岗位,公司也需要做出相应的淘汰决定。这对公司和对个人,其实都是负责任的做法。
所以你看,从设定目标,到过程辅导,再到正式评估,最后到结果应用,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,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。下个周期的目标设定,又会参考上个周期的评估结果。这样滚动起来,才能真正帮到员工和公司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