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会把“嚎头”和“噱头”搞混。其实它们意思差不多,但感觉上有点区别。“噱头”这个词更书面、更中性一点,指的是吸引人注意力的点子或手段。但“嚎头”就不一样了,你听这个“嚎”字,就是大声喊叫、嚎叫的意思。所以“嚎头”给人的感觉更夸张、更吵闹,甚至有点名不副实,光听着响,实际东西可能不怎么样。
简单说,嚎头就是一个被放大、甚至有点扭曲的卖点,目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你的眼球,让你停下来。它不一定是在骗你,但它肯定是在用最响亮的方式说话。
我们生活里到处都是嚎头。
最常见的就是在商业营销里。你走在街上,看到一家新开的奶茶店,门口排着长队。招牌上写着“XX市首家手打柠檬茶,一天只卖100杯”。这就是个典型的嚎头。我们来拆解一下:
* “XX市首家”:这个是不是真的首家,很难验证。就算真的是,首家也不代表最好喝。但这个名号能立刻建立一种稀缺感和权威感。
* “手打”:这个词暗示了传统、用心、真材实料。但现在大部分柠檬茶都标榜自己是手打的,它已经从一个工艺描述变成了一个营销符号。
* “一天只卖100杯”:这是最关键的嚎头。它直接制造了稀缺性,让你产生一种“再不买就没了”的紧迫感(也就是所谓的FOMO,错失恐惧症)。排长队的人群,一部分是真想喝,另一部分就是被这个嚎头吸引,加入了这场“行为艺术”。
结果呢?可能你排了半小时队买到手,喝一口发现,味道也就那样,跟其他店的柠檬茶没太大区别。这个让你排队的“嚎头”,完成了它的使命:吸引流量,制造话题。
再举个例子,我之前在网上买一个移动硬盘。很多产品的标题都写得天花乱坠,比如“军工级别防摔,数据永不丢失”。这也是一个嚎头。
“军工级别”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厉害,让人联想到坦克、装甲车,感觉坚不可摧。但什么是“军工级别”?它没有一个统一的、消费者能验证的标准。可能它只是外壳用了某种稍微结实一点的材料,或者通过了某个很基础的抗震测试。它离普通人想象中那种从飞机上掉下来都没事的程度,差得远了。
“数据永-不-丢失”更是个绝对化的承诺,但任何一个懂点技术的人都知道,没有任何存储设备能保证数据100%永不丢失。机械硬盘怕摔,固态硬盘有写入寿命,云存储还有服务商倒闭的风险。这个承诺就是一个嚎头,它利用了消费者对数据安全的焦虑,给你一个看似坚固的心理安慰。但如果你真信了,不做备份,那数据丢失的时候,哭都来不及。
嚎头不只存在于商业里,媒体和内容创作领域更是重灾区。我们现在常说的“标题党”就是嚎头的极致体现。
比如你看一个视频标题:“我花了10万块,终于买来了这个教训!”
这个标题就很有嚎头。它设置了几个钩子:
1. “10万块”:一个具体的、不小的金额,立刻吸引了你的注意力。
2. “教训”:人人都对别人的失败经验感兴趣,因为我们想避免自己也犯同样的错。
3. 悬念:到底是什么教训,要花10万块才能买到?
你点进去一看,发现内容可能只是博主买了个理财产品亏了一点钱,或者买了个二手车被坑了,他把所有的相关花费,包括时间成本、交通费什么的都算进去,凑够了10万块这个数字。内容本身可能有点价值,但远没有标题那么惊心动魄。这个标题就是一个嚎头,它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你点进去,贡献一个播放量。
那么,我们该怎么识别一个东西到底是真材实料,还是只有个响亮的嚎头?
其实也不难,有几个简单的方法可以帮你判断。
第一步,看它说的是“感觉”还是“事实”。
嚎头往往诉诸于感觉和形容词。比如“史诗级体验”、“殿堂级音质”、“一生必看”。这些词听起来很棒,但它们无法被量化,也没有客观标准。
而事实描述是具体的、可验证的。比如,不说“超长续航”,而是说“在标准测试环境下,电池可以连续播放视频20小时”。不说“下载速度飞快”,而是说“峰值下载速度可达100MB/s”。事实描述更枯燥,但更可信。
第二步,警惕绝对化的词语。
像“最强”、“第一”、“唯一”、“100%”、“永不”这类词,99%都是嚎头。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事情。当一个产品或一件事用这种词来描述自己时,它要么是在夸大其词,要么是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限定条件下才成立。比如,它可能是“我们小区销售额第一的洗发水”,但它只说自己是“销量第一”。
第三步,把嚎头剥掉,看剩下的是什么。
这是最重要的一步。当你看到一个宣传时,试着把所有华丽的、夸张的词都去掉,看看它的内核是什么。
那家奶茶店,剥掉“首家”、“限量”这些嚎头,剩下的是“一杯手打柠檬茶”。
那个移动硬盘,剥掉“军工级别”、“永不丢失”这些嚎头,剩下的是“一个抗震性稍好的移动硬盘”。
那个视频标题,剥掉“10万块的教训”这个嚎头,剩下的可能是“一个关于如何避免买到事故二手车的经验分享”。
把嚎头剥掉之后,如果剩下的东西你依然觉得有价值、感兴趣,那它对你来说就是有用的。但如果你发现剥掉嚎头后,它变得平平无奇,甚至有点可笑,那你就成功地避开了一个坑。
说到底,嚎头本身不是洪水猛兽。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酒香也怕巷子深。适度的包装和宣传是必要的。一个好的产品,也需要一个响亮的卖点来让大家认识它。
问题在于,嚎头和实际内容的差距有多大。
如果一个产品有80分,嚎头把它说成100分,这可以理解为营销。虽然有点夸张,但核心的东西还在。
但如果一个产品只有30分,嚎头硬是把它吹成了100分,那这就接近欺骗了。它把所有的资源都用在了“嚎”上,而忽略了产品本身。
作为一个消费者,或者信息接收者,我们不需要对嚎头感到愤怒或厌恶。我们只需要保持清醒,养成一个习惯:在被任何东西吸引的时候,都多问自己一句:“这个听起来很棒,但它到底是什么?”
当你能熟练地剥掉那层吵闹的外壳,看到里面真正的价值时,你就不会再被那些响亮的嚎头轻易左右了。这能帮你省下很多钱,更重要的是,能帮你省下很多时间和注意力。
评论前必须登录!
立即登录 注册